暗雪论诗

文章 2019-07-12 03:42:21 1个回答   ()人看过

汉初《诗》成为“经”。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反映汉学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的郑玄的《毛诗传笺》,实现今文、古文合流,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本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题目拟订的是《诗论》,后来觉着自己好象有点狂妄了,就把它改成了《论诗》。其实,就“诗”而“论”,我不够格。那就说说自己对诗的观点吧,于是我又把题目改成了《暗雪论诗》。

论诗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诗”。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诗是用来吟的,吟诗必须是心中所想,无病呻吟违背诗之本意。

我国有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叫《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歌,类比于自由体和打油诗;“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我觉着用律诗和古风比喻比较形象;“颂”主要是宗庙乐歌,相当于当今红歌。《诗经》中的六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武王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故对于“笙诗”,我的理解就是曲谱,或者理解为词牌和格律的雏形。所以,诗与歌是互通的,最低要求诗歌是有旋律的,这就是所谓的押韵。现代诗人诸多纠结于现代诗要不要押韵,这还用争论吗?不押韵不称诗,多么简单的道理。

诗初为三言、四言,故暗雪说“三字成文,四字成诗”。三字者启蒙用,范文《百家姓》、《弟子规》等。四字诗,诗经中比比皆是,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现有的多数成语就生成于诗经流行的那个年代。所以人们又把不遵循三、四言的诗戏称为“不三不四”。我认为这才应该是这个成语的真正意义和出处。

诗发展到了西汉人们不满足于字数的限制,于是诗就由四言变为了五言,在语法成分上增加了容量,使一个句子同时容纳主、谓或宾,从而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到了汉唐时期把五言发展到了顶峰。《诗品》有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五言诗以首句不人韵为常式。

一般认为五言多用于言志,七言多用于抒情。七言诗有说起源于《楚辞》骚体,也有不同意见者。我不是诗史研究者,但我知道七言最初来之于民间,汉代出土的字书、镜铭、民间谣谚、道教经典、医书、刻石、墓碑多用七言,是一种以应用为主的韵文体式。由于多了两个字的发挥,诗的形式和体裁得以多样化的发展,就其体裁而言分为古风和律诗。就其格式划分,分为:进退格、辘轳格、柏梁体、藏头格、离合诗(拆字诗)、宝塔诗、回文诗和连珠体等多种。形式多样,更容易表达诗人所思所托。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体。

海德格尔说:“思就是诗”那是老外的说法。诗是思所得,但是诗不是思想,不应该承载过多思想性。它源于诗人自己的精神感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非要找思想的话,你可以求助哲学,不应该对诗歌要求太多。诗歌的表现手法不外乎三种,这就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诗歌的写作手法不外乎四个字:“起”、“承”、“转”、“合”。“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和呼应,是结尾。总结起来四句话:“起”定基调;“承”起而续;“转”开生面;妙“合”主旨。

什么是主旨?写诗的目的。什么是境界?写诗的高度。什么是意境?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什么是意象?为了表达诗中的意境和主旨所做的景、物铺垫。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同时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在诗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属于意识范畴。

什么是格律?写诗的格式和准则,格律本来自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古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什么是平仄?平声和仄声,新华字典四声而矣,平上入去罢了。《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什么是韵律?平仄和押韵规范。详细解释就是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诗的节奏规律。什么是对?对仗和对应。什么是黏?呼应和关联。什么是挤韵?所谓“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什么叫做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是一种伤害。什么叫做宽韵?韵书中字数多的韵部。反之成为窄韵。窄韵更显诗人功底。

普及一个常识。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由偶数的句子构成。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超过八句的律诗,叫做排律。同样分为五排和七排,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所以没有一定的功底排律诗是写不好的,据我所知诗圣杜甫擅长五排,至于七排中的佼佼者至今未见。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在诗词中用韵叫押韵,在戏、曲中用韵叫合辙。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区别,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韵律标准,现在比较常用的作诗有平水韵,后期又有佩文诗韵,填词有词林正韵,元曲遵循中原音韻,建国以后普通话普及全国,一些地方用语和老的韵表不在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九六五年出版了《诗韵新编》推行了中华新韵十八韵,二零一零年中华诗词协会又把十八韵精简成十四韵。中华新韵划分原则:同身同韵、只分平仄,不辨入声、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分别从韵部划分、平仄区分、多音字归属和与旧韵的关系作出了规定。我认为既然普通话普及,现代人吟诗填词谱曲还是以新韵为主,跟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才会正理。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不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总之,词是倚照词谱来填,那里需要押韵,那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诗韵掌握了,还有一个比较焦首的问题,就是“扭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叫扭句。要是严格按标准格式定平仄写诗,确实难度很大,往往出现诗意与格律冲突的现象,有时候费心费力练了一个好字和好词,却因为平仄不对,不得不放弃。为了解决难度问题,不至于使一些好诗荒废掉,同时又要保证音律、韵律的谐和,先人鼓捣出了一个叫“拗救”的东西,作为近体诗格式的灵活使用原则。什么是“拗救”呢?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拗了,然后想办法去救。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近体诗。古体诗平仄本来就自由,谈不上什么拗救不拗救的;词,平仄都是固定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也没有拗救一说。关于扭救有三个原则: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三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