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莲花》24个佛禅故事

文章 2019-07-12 05:32:40 1个回答   ()人看过

白居易老先生有诗云:“蜗牛角上争何事?萤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我想,白老先生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凡事且随意且随缘。只要人心清净,就会自然天成,快乐无边。

知足者,常乐。

社会发展越快,压力越大,人就活得越累。

滚滚红尘,浮华世象,使太多的人蒙蔽。于是,便有许多人手执鞭子不断地役使自己,碌碌而奔金钱美色,遑遑而奔荣华利禄,以至于心为身役,身为物役。

修禅者讲究“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也就是要让自己放下一切虚荣、偏见、成见和贪婪,把每一个匆匆闪过的灵感和贪念,都化作一道道清泉,来扑灭一朵朵欲望之火。

《一路莲花》第十一章动用了24个佛禅故事,无一不在向人们诠释着这样的一个道理,即:贪得者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有一则故事,叫《应该放下什么》,颇有意味,发人深省,其大意是: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座前,两手拿了花瓶要奉献给佛陀。佛陀见了,对他说:“放下”。梵志以为要他把花瓶放下,便立刻将左手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梵志以为佛陀要让他右手的那个花瓶也放下,他随即又将右手的花瓶也放下。谁知佛陀还说:“放下”。他看着空空如也的两手,一脸的茫然,然后不解地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还能有什么东西让我放下?”于是,佛陀对梵志说:“我让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和压力,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梵志听罢,恍然大悟:我来拜见佛陀的目的正是为了这一个“放下”,为了精神的解脱和思想的自由自在。“放下”的真义就是“放下心中所有的贪欲、愤恨和妄想,过一种自由自在轻松自然的生活”。

是啊,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牵挂在心中,始终让人放不下。如果我们能够追求更简单的生活,尽量放下对一切物欲的追求,就能走上一条幸福的解脱之道。

你也许会说,这些道理都懂,而实际的情形是做起来非常的难。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风气污浊,我们置身其间,难免不被左右,甚至亦步亦趋,同流而合污。

我们为什么要去参禅与悟道?目的就在于,我们要从禅道中觉悟,一种荣辱不惊、富贵不移的处世方式,一种心无外物、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

有道是,淡泊与空静,是修行的真境界。假如非要寻找或追求什么,就容易迷失自我,就容易把握不住方向,产生挫折感。

其实,生活里充满了禅,我们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被物欲瞒住了眼睛。

切记: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欲望的奴隶。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乏利欲熏心而不择手段者,但绝大多数的人应该都是心安理得的,毕竟,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依然源远流长。若在良好的品德之上,再强化自身的修养,随时进行反省,随时保持警惕,那么,通过大家努力,就会让污浊的空气得到涤荡,就会让社会环境越来越为改观。

不义之财不可得。我们要创造生活,就要付出诚实的劳动。付出了,才有回报。

当你的财富和幸福的生活,来自于自己诚实劳动的双手,来自于自己的问心无愧,那么,你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有意义的人。

淡泊是禅,知足常乐是禅。

劳动是禅,诚实做人是禅。

生命就是一块巨石,你想如何成就自己,只需像石匠一样,把对于人生来说多余的那些东西丢掉,就足够了。

禅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金;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