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家的金蛋蛋

文章 2019-07-12 07:11:16 1个回答   ()人看过

日子就像年轮,回到原点,又是一年。我们要选择基层,选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老支书就是这样的。

忙完一天的工作,闲暇之余走进我所驻的村——卧龙乡山赵村。时值果树春季施肥的季节,果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老百姓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侍弄着自己的果树,东瞅瞅,西看看,施施肥,拉拉枝,忙的不亦乐乎。

站在山梁上从高处望去,一道湾全部都是果园,此时的果树枝头已经泛着点点嫩绿,一道道果带膜,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耀眼。果树便成了这个季节卧龙山岗上最美丽的风景。

老支书正在园里侍弄自己的果树,看见我来了,停下手中的活,坐在地埂上聊了起来。老支书今年六十多岁了,家里的老果园有八亩多,加上今年新栽植的幼园,总共有十六亩多。

去年老果园已经挂果,买了八千多块钱。说起这些老支书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老支书说,以前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对果园认识不到位,对果树培育不热心。

刚栽植的头一两年,全靠乡干部给我们管理,那时候一直在想几棵树苗能带来多大的效益?还故意在地里偷种高杆作物,有时为了播种方便甚至愚昧到拔掉树苗。后来,有一次乡政府统一组织村干部到附近的天水、静宁等果园模范市县参观学习。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支书做梦都没有想到人家的一颗苹果能买到四五块钱。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反思。

回来以后,老支书的观念彻底改变了,从来没有种过苹果树的他一切从零开始,从最基础的果园管理知识学起,渐渐的开始入了门,到如今已经是果园"百事通”。

谈起这段经历,老支书感慨万千,要不是那次参观学习,自己恐怕还在自家的那几亩地里进行着传统耕作,致富奔小康那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而如今,等到自己的十几亩果园丰产时,每年收入十几万,那时候自己就算是真正的过上了好日子。面对未来的生活,老支书的脸上多了一份坚定和从未有过的自信。

老支书的想法,正是在这片黄土地上祖祖辈辈进行传统耕作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想法的缩影。“我们的地能种苹果吗?种好了能卖出去吗?我们对苹果管理一窍不通啊?”曾经这些疑问困惑着像老支书一样的老百姓,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地里能够种出“金蛋蛋”。

曾几何时,这些顾虑成为了制约卧龙乡果园产业壮大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百姓思想上不认识,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明显。

若想富,种果树。近年来为了让老百姓看到苹果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乡政府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结合卧龙乡的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多管齐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果园发展模式。

乡上专门成立了果园组,由副乡长任组长,多次组织乡村社干部到果园名县参观学习,有针对性的定期对他们进行果园管理方面的培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扶助措施,从这些人当中促生一批像老支书一样的人,投资人力、物力让他们的果园先产生效益,以点带面,产生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形成老百姓转变观念,自己动手管理果园的良好局面。

经过七年多的努力,如今,山赵、张山、阴李、仇沟、魏湾等村的果园已经全面挂果,老百姓有了收益,种植苹果的信心就更足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也就不远了。

从以前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遍地果园,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每一片果园背后所凝聚的艰辛和汗水。令人高兴的是,这些付出最终都化成了苹果树上的一片绿叶,一朵花蕊,一颗果实。

希望之花已经绽放,望着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老支书在苹果花丛中自信的笑容和秋天硕果累累,瓜果飘香的美好景象。

正如县委书记陈铎所说,我们要把苹果产业培育成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的标志性产业,为实现富民强县、全面小康的“庄浪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啊,一颗颗果树承载着老百姓心中的“中国梦”,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都会变成美好的现实。

拓展阅读:放下担子,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藏南镇,是我的家乡,也是我工作生涯的开端。在这工作的半年期间内,我见证了藏南镇的发展变化。

小时候的藏南还是个单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近几年来, 由于藏马山的崛起,藏南镇搭上了旅游城市的快车,经济与环境保护得到双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初遇孙家屯

初次踏上去孙家屯的路上,就要见到要任职的村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迎接我的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毕书记,“村里终于来了个大学生,我们村的发展有希望了”,这是毕书记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深印脑海中的一句话,我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担,从我踏进村庄的那一刻,我与整个村庄的发展都联系到了一起,“全村人都在看着我啊”是我时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

初开党员会

第一次参加村里的党员大会,为了与这个村庄多接触一些,特意早早来了一个小时。早上的孙家屯静悄悄的,烟筒里的热气不断往外喷涌,这是每个家庭新一天的开始。来到村委会大院,整理会场,排好桌椅,准备好会议材料,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时。待所有党员进入会场时,的确让我震惊了,全村一共18位党员,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年轻血液极度缺乏。缺少年轻人,会议就显得沉默缺乏生机,整场会议都在循规蹈矩中度过。年老的老干部们,大口大口的吐着烟,裤腿上还沾满了泥土,每个黝黑的脸上都是辛苦劳作的见证,我想这就是我在书中所看到的“接地气”。朴实又踏实的孙家屯人,各个都洋溢着欢笑,我想如果他们的腰包能再鼓一鼓,是不是幸福感又能提升一个档次?

初登村民家

借着暖冬行动,和镇村干部一起走访慰问贫困户,为他们发放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物资。生活虽然困难,但他们却依然活的安然,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阳光、积极的一面。每走进一家贫困户家中,他们都会给我们端上几杯热茶,邀我们坐上热炕头,和我们话家常、聊村情的同时也不忘感谢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走访慰问时我的感触是最多的,离开时他们也会送到门口,时不时的向我们摆摆手,我想这大概就是最暖心的画面,严寒冬日,不冷的是人心。

的确,踏入工作岗位后,会发现生活的不同,品味更多的酸甜苦辣,那是学生时代的我们所触及不到的,虽然现在的工作环境远离灯红酒绿,但也有别样的味道。这里有淳朴的村民、慢节奏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和可爱天真的孩子们,有我们童真时代的生活气息,我爱我的工作和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