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及反思

文章 2019-07-12 07:11:42 1个回答   ()人看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超越教材、丰富学生的课堂资源。那么,如何合理使用教材来满足新型课堂的需求呢?

〔教学片断〕

1.看图,初步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内容。

(屏幕显示《一去二三里》图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古画,仔细观察,想想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画)

师:好!现在同学们发言,把你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因为有几座房子,山上有亭子,路旁有大树和花。

生2:这是一座寺院。那几座房子就是和尚念经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怎么办呢?

生齐:看书!

2.读诗,了解诗的内容。

师: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

(生读课文,师引导有节奏地多读几遍)

(生看图,师范读)

师:这下谁想说说这幅画的内容?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上有几座亭台,路边有树、有花。

(师引导看图,要求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说)

生2:远处山上有座亭台,近处有树木,路边开着花。

3.运用多媒体课件“撞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推向新的高度。

⑴出示一组烟村的课件

生齐:啊!纷纷举起了手。

生1: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烟囱里冒出了烟。

生2:这是我妈妈在炒洋芋丝丝。(学生们大笑,课堂气氛比先前更加活跃)。

⑵出示课件亭台

师:古时候人们把这叫“亭台”,现在人们把这叫“亭子”。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亭子呢?

生1:我在平凉柳湖公园见过。

生2:我在田家沟见过。

生3:我在王母宫山见过。

师:你见过湖中心的亭子吗?

生4: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那叫湖心亭。

⑶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花

师:仔细观察,花除了数量多,还有什么多?

生:颜色多

师:对了,用我们今天学的含有数字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的花。

师:还可以说五颜六色的什么呢?

生1:五颜六色的蜡笔。

生2:五颜六色的世界。

生3:五颜六色的彩虹。

生4:五颜六色的粉笔。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是

生齐:五颜六色的。

师:亭子是干什么用的?

生1:乘凉:。

生2:休息。

生3:看风景。

......

〔赏析〕

一、用好教材,尊重教材

1.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纵深阶段。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冥思苦想,力求“标新立异”,可整节课从头至尾对课本内容只字未看、片言未读。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对图画的观察出现偏差时,“怎么办呢”?“看书”!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不够深刻时,“怎么办呢”?“看书”!这种“手到擒来”的收获,难道需要费尽周折大搞创意吗?我们看到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多次读课文,同一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对这首诗有了新的感悟。

从上述片段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研究与诠释。用好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刻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教材。

二、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资源。它不能成为师生反复研读、记诵的不容置疑的圣经,更不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桎梏。在教科书面前,师生不能失去应有的灵活与主动,要用宝贵的时间去感悟丰富多彩的世界。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并步步引导与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把学生的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重组和超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创造优质高效课堂。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