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鄂教版《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2 09:24:08 1个回答   ()人看过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 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阿柄生活的那个时代很陌生,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在品读体验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在教学“他整天戴着墨镜生活呀!”这一段话,于是我采用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如:请大家默读(第3、4段)————边读边想:想想究竟发生了哪些坎坷的经历,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

学生交流 :

场景一: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

场景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饥肠辘辘,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

场景三:有一天,阿炳病倒在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真是叫天天不应

也许

学生说过后,让学生代词入句子品读体会阿炳的坎坷。这样我想能够达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的效果。

课后,有的老师建议插入“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位民间艺人(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刚强不屈、)”,一语点醒梦中人,此环节在这里真是恰到好处。

其次我在教学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这一环节时,我采用朗读,心曲琴曲水乳交融的方法。如:默读第5自然段,我特别做了如下修改;

⑴用“ ——— ”划出描写“琴声”的句子,用“ ~~~ ”划出倾诉“心声”的句子。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⑵插上想象的翅膀,填写:他爱____________

过渡:琴弦就是阿炳的心弦,琴声就是他的心声。

最后:拓展延伸: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人物形象生动凸显、升华。

总体感觉这节课比较得心应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到位。尤其是最后的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在朗读中渗透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阿炳成为知音、与文本产生共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