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虫故事的启示范文

文章 2019-07-12 09:59:50 1个回答   ()人看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竟这样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 第二个人长叹了一声: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肯看一看周围的有利条件呢? 第三个人似乎有点生气了:这个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换一个目标试一试呢!

观察一只虫子的行动,三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当然受到的启示就不一样了。第一个人鼓励自己:遇到挫折,不能气馁;第二个人提醒自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蛮干,要动脑筋,想办法;第三个人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

并非折中,这三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认识就不一致了。借这则小故事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这与我们常常只满足于一种正确的答案有着直接关系。

实话实说,只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不仅只是砍断了思维的触角,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潜能的发展。要想冲破思维惰性的束缚,就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去思考,从普遍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之处,透过事物已经熟悉的、了解的一面(如第一个人的看法),看到事物确实存在的、不被熟悉的另一面;从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去寻找陌生的一面(如第二个人第三人的看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出求同的圆圈,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教辅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懂得:公鸡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都不理自己,认识到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它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就戛然而止。虽然答案是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已达到,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圆圈内。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错之后,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其思考的结果会是多向的或它们成了好朋友,或成了竞争对手,或啄木鸟、蜜蜂、青蛙成了公鸡的帮助对象像这样引导学生由果导因,从发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有位教师教学《新型玻璃》,他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接着鼓励学生挑刺: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你认为这五种新型玻璃还有不足吗?谁能发现其不足,就发给发现奖;谁的见解有独创性,就授予智慧星称号。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整个课堂热气腾腾,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百分之百。

有的说:夹丝玻璃可用于防盗,因为它坚硬,即使猛击也不碎,何惧刀划?若能与夹丝网防盗玻璃合二为一,万一破碎了,报警器再报警,也不迟呀,还可节约能源呢!有的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家庭有高档次或家用电器,若能将夹丝网防盗玻璃与变色玻璃的优点合并用于住宅,既可防盗,又可调节室内光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有的说:要是将这五种玻璃的特点来一个大综合,那不是成了万能玻璃了吗?有个同学异想天开:再加进去一种能模糊视线的材料,那就更妙了──若不仔细看,根本不知道有玻璃虽然同学们这些超越现有条件的创举难成现实,但这种敢于发现,敢于创造的精神,才真正是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初衷。

三、诱发想象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抓住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知识,在想象中接受爱憎美丑的教育,在想象中培养思维能力。如教学《白杨》,抓住孩子们只知道的内容,启发想象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教学《狼和小羊》,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启发想象狼扑向小羊以后的情况;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抓住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启发想象小女孩死后的情况

从上面的教学实例中可看出,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袤空间。经常将学生认识问题的范围向课本外延伸、发散,既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思维纬度向广度展开,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会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了。换句话说,打破沙锅问到底、异想天开将会成为孩子们创造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