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学在做什么

文章 2019-07-12 10:28:35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们的大学在做什么呢?想必大家心中都有话说。下面来看看!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学还在读书人却没有了》(作者:牛皮明明)。读完该文,感慨颇多,既为昔日学者的风骨叹服,又为如今大学的庸俗悲呼。面对今日之大学,中国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母校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现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老师没有风骨,学生不再求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先生也曾说过:“我们的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我虽然人微言轻却也想说:“我们的大学大多都在培养权钱的奴才!”这句话也许有点过分,但抚今追昔,想必读者诸君都能一目了然。

先看看今昔之理念。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就职北大校长时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但我们今天的大学却多非如此,不是教学生“学而优则仕”,就是教学生创业挣大钱,既忽视了学问的自由成长,也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于是乎就有了钱理群先生上述的说道。其实,我们的大学或许是不愿意那么去做的,只是由于世俗的压力才不得不屈服。就笔者的观感而言,大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家长及学生的渴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为官就一定要能挣钱,现实生活中学问能值几个钱?二是现实的兴风作浪,大学扩招年甚于年,生源大战紧锣密鼓,哪所大学学子出人头地(学术成就难,挣钱成名易)愈多,诱惑力就愈大,报考的学生就愈多。三是大学的三六九等使然,都叫大学,却有一二三本和大专之分,悬殊的教育资源诠释着权钱的巨大作用,想不从权从钱都难。四是文凭吃香能力次之,尤其是政府机构和国营机构更是如此,用人先看文凭和毕业院校,甚至还画出了明确的标线,宁愿用高文凭和重点大学的猴子,也不愿用低文凭和普通大学的老虎!是以上什么大学不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不学什么专业就都心知肚明了。五是立德立功立言似乎没有了意义,立德只为道貌岸然,立功只为顺利升迁,立言嘛只要获得民众好感,至于能否流芳百世,“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只要现实生活风光,遗臭万年也不彷徨。于是,过得更好倒成了许多人活着的目的和追求,于是,教师没有了风骨,学生追求精致的利己……奈何?

再说说“教师的没有风骨”。不是没有,而是不敢有,也不能有。想想看,昔日梁漱溟(1917年,当时23岁)想到北大当学生,把自己出的书寄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蔡先生看后告诉他:“你的水平可以来北大当老师!”梁漱溟自己却认为“我不行,我只有初中学历。”蔡校长告诉他:“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于是,23岁的梁漱溟就这样来到北大教书了。还有陈独秀,吃饭、睡懒觉、听戏、逛窑子,咋看咋都是不靠谱的年轻人,可蔡元培却爱其才而三顾茅庐,请他来北大当文科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系主任。尊重人才,尊重学术!就是不求全责备,不一叶障目。今天的大学有这个可能性吗?你梁漱溟初中学历还想上北大,异想天开吧?至于说当老师嘛门都没有!还是好好去修炼吧。你陈独秀品行不端,当老师岂不要误人子弟?你还是该干嘛干嘛去吧。如此,我们今天的“梁漱溟”、“陈独秀”们还敢有风骨吗?其实,现如今大学的大多数教师不是没有风骨,而是不敢有风骨,也不能有风骨。你特立独行,人视为异类,你淡泊名利,人说是沽名钓誉,你教书育人不已,他说你能力仅此而已……如果说只是有这样的说道倒还罢了,可你只顾教书育人,职称上不去、成果又不多,即便你桃李满天下,恐怕都得靠边站。课教得再好,学生再推崇,没有高职称想上讲台都难,更甚者就连自己起码的工资和奖金都拿不够,夫复何言?近闻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夏琼教授在述说辞职理由时坦言“累了、倦了,也绝望了”,称“长期与这种不懂教育、不尊重教学、践踏教师尊严、侮辱学生智商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着不自量力的抗争,突然发现毫无意义和价值”。这算是有风骨了吧?可结果如何呢?立马同意不说,谁还会问你为什么?除了多事的媒体喧嚣一阵外,谁会把你的思想当回事儿?就算是你想退下来好好教书,可在这样的体制下你能做得到吗?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就是不愿自我陶醉,自甘堕落!仅此而已。无独有偶,熊丙奇也在《武大系主任辞职与复旦教授工资单,糟蹋教师的管理何时止》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的内部管理,实行行政治校,并不尊重教师权利,也不尊重教育规律,以各种考核、评价以及薪酬制度,折腾教师,令教育和学术尊严不再”。事实确实如此,一个坏的环境和体制,足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作为教师,第一要务就是认真教学,就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其次才能谈得上其他。可行政治校的指挥棒却偏要你应付教学,追求功利,这量化管理,那考核得分,这目标责任,那一票否决……哪一项你敢忽视,恐怕连考核都通不过。再说了,你没有课题,职称上不去,你不发文章,考核莫商量,而那些风骨犹存的教师不想变成坏人,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不得不适应的同时尽可能洁身自好了。如此,教师还能有风骨、还敢有风骨吗?

最后说说“学生不再求知”,非是不求也,而是求而不得,或者说是求而不能。某一方面有专长吧,其他方面必然就相对平庸,甚至是一窍不通。可如果只发展专长而罔顾一窍不通的话,毕业还是肄业,大学生们都能一目了然。如此,求专长还是求平庸,自也就无需纠结了。再说了,高考指挥棒本就看重的是总分数,专长课程分数再高也毕竟有限,其它课程平庸必然造成总分不高,要是只重专长课程,恐怕高考都通不过,想上大学就很可能成为一种奢望。看看过去,1917年,北大招生时,胡适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他找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当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坚持,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这个学生叫罗家伦,11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当了校长,也开始破格招学生,他招的学生中,大学问家钱钟书数学15分,大历史学家吴晗数学零分……试问今天的大学会录取这样的学生吗?我想不会,退一步说,即便是录取了,恐怕也毕不了业!因为我们的大学只招“全才”生,面面俱到,总分达到,至于有没有特长无关紧要。试想,古人尚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道理,难不成今天的高等学府还奢望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吗?说起来可笑,做起来就要,奈何?且不说没有这样有特长的学生,如何带动专长尚不明确的学生求知进步,单就面面俱到这一要求来说,就足可以将天才扼杀在摇篮里。加之,现在的高校又有各种各样的考评制度及管理办法,课程又多如牛毛,学生疲于应付都忙不过来,何谈求真知深钻研呢?于是也就只剩下“精致利己”了,否则的话,恐怕就连毕业证都拿不到,遑论其他了。再说了,学生想学的课程不是没有就是没时间去学,就算是挤出一点时间学了,恐怕也只是皮毛而已,想要进一步发展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如此,学生还会有求知的动力和想法吗?恐怕只能是应付考试先求怎么毕业了吧。于是,“六十分万岁”便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学生们的心声,这怨得了大学生吗?

“常常听人讲文化。文化是什么?是学历,还是阅历?我觉得文化是修为,是读书后,知道自己的浅薄。”“大学应该培养人文素养高的人,道德品质好的人。不然读了再多的书,走了再多的路,就像在电视上鼓吹的‘武林大师’,极尽表演,但依旧还是文盲“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