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导游词范文

文章 2019-07-12 13:36:26 1个回答   ()人看过

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近1400的历史。寺院座西向东,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千年古刹云居寺可谓是饱经沧桑, 1942年日军数架飞机轰炸古寺,倾刻间千年古刹变成残垣断壁,只残留下天王殿前弹痕累累的拱形山门和几座古塔。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云居寺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的修复,今天已经重现了昔日的庄严。现在的云居寺是藏真经、纳珍宝、佛事兴、香火盛,被誉为:“中华佛法城,祈福迎祥地”。

云居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1997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场所。2001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了ISO9001(服务质量)、ISO14001(环境质量)两项国际管理双认证。

云居寺的一、二、三、四、五。

一是一部,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年刻经史。

二是两特,两个云居寺不同于其它寺庙的显著特点。

三是“三绝”。即:石经、纸经、木板经。

四是“四宝”。“四宝”是唐辽古塔、佛祖舍利、紫铜大佛和云居古钟五是五院。也就是云居寺的五层院落、六进殿宇,其中座落着十多个特色展馆。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对雕刻于清朝的石狮子。脚踩绣球的是雄狮,他代表了统一寰宇;脚踩小狮子的是雌狮,她代表了子嗣延绵。在石狮底座上雕有佛教八吉祥徽(也称是八瑞相),佛教中用以供佛的八种吉祥之物。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这组雕刻非常精美,体现了高超的石雕水平。它们这对石狮子在门前迎送着来往的游客,我们赋予它一首藏头诗为:雄狮伴青灯,狮双将门守。迎送八方客,宾客皆仙友。我想我一念完您已经就知道这首诗的名子是“雄狮迎宾”。

云居寺有六层主殿,下面我们参观的是云居寺第一层大殿——天王殿。

天王殿俗称三门殿,左边是无相门、右边是无作门,现在我们走进的中间门叫空门,取的是佛教中“四大皆空”之意。在空门的外观上,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弹痕,这些弹痕不是为了显示云居寺历史久远仿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见证。“山门不倒,寺必重修”是云居寺方圆数十里流传已久的一句佳话,从中不难体味出人们对古刹的无限眷恋和对古刹重光的热切期盼。这句话虽不知出自哪位“预言家”之口,但早已被今天的事实所验证。云居寺经过两期修复,如今已重现庄严。尤其是那座历千年而不毁,经战火而不倒的山门,因为挂着弹痕而愈发显得沧桑和庄严。

拱形山门是由11块汉白玉石组成。在日军侵华战争时,云居寺曾于1937年秋后、1939年秋后和1942年相继三次遭到大规模轰炸。战火后的云居寺,主体建筑大部分被炸毁,仅残留下这座孤零零的山门和几座佛塔。当时,山门被炸得伤痕累累,正面有弹痕10多处,尤其是山门右下端的两块起支撑作用的石料被炸得仅剩下三分之一,石料的连接处仅有10公分左右,仿佛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但奇怪的是它险而不倒,从40年代到80年代,山门顽强地支撑着、屹立着、等待着 “寺必重修”这一机缘的到来。这座受伤的山门好像接受了人们的重托,有了灵性一般,经历了43年的风雨、变迁仍旧巍然挺立。古老的云居寺也在无限的荒凉和沉寂中,度过了43个春秋。虔诚的人们只有透过山门那简单粗犷的线条,依稀可以找寻到寺院往日的壮观之景,憧憬寺院未来的辉煌之象。

终于,云居寺喜逢盛世。当时间的巨手指向1985年时,“寺必重修”的机缘终于来到了。党和政府为了保护国家一级文物,开始大规模的修复云居寺。在建造天王殿时,人们依旧把不倒的山门镶嵌于正门处,让它继续和寺院一起谱写新的篇章。“山门不倒,寺必重修”,这句话至今还被人们传诵着。

有一位名人曾送给拱形的山门一幅对联,上联是:“历揽云居净杂念莫虑富贵功名” 、下联是:“观瞻舍利结善缘淡泊荣辱权利”。说的是步入空门后,就应该抛开功名利禄和烦恼,要用一颗平常心观人、观己、观世界。

佛教中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说,竖三世佛讲的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而未来佛就是大肚弥勒菩萨;在佛教上讲他是释迦牟尼佛的继定接班人,相传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接掌佛祖释迦牟尼的佛位,所以称他为未来佛。在我国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的形象是契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布袋和尚)。相传在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叫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他在圆寂时曾说过这样一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不自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

身,在中国佛教上视弥勒佛为光明和未来的象征。寺庙是教人向善的地方,汉传佛教把弥勒佛供奉在寺院第一进殿——天王殿,使您一进庙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这是在给我们上人生的第一堂课。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一定要学会宽容,宽以待人,也宽以待己,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一定学会笑,没有笑容的人生太苦了。清朝两广总督林则徐曾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那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学会宽容,学会笑,对任何事要有所包容,笑看天下。关于弥勒佛流传的名联很多,有一幅对联大家比较熟悉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横批是“皆大欢喜”。在此,我祝愿您笑口常开。

在弥勒佛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金刚。佛教传说:四大天王居住在欲界之一的四王天,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各有一天王居住,各护一方天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四大部洲。手拿琵琶的是东方天王名叫“持国”,职调。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他告诉我们要护持好国家的国土,使国家不断繁荣昌盛。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天王名叫“增长”,职风。增长是教人要不断的进步,他告诉我们只有做到精进才能适应发展中的社会。手握一条蛇的是西方天王名叫“广目”,职顺。广目代表多看,他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洞察外界事物的发展,才能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但是无论世间的万物怎样变化,总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手拿宝伞的是北方天王名叫“多闻”,职雨。多闻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四方友。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四大天王所持的法器有一个很大特点,那就是琴无弦、剑无鞘、伞无骨、蛇无信;它暗示了世间的风、调、雨、顺,表达了人们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美好心愿。

在弥勒佛背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他是佛教的护法神。一般在寺院看到韦驮的姿势有三种:一种姿势是一手金钢杵拄地,一手叉腰,表示这个寺院是管吃不管住的寺院;还有一种姿势是一手金钢杵向天,一手叉腰,表示这个寺院是管住不管吃的寺院;另一种是在我们这里看到的双手合十,金刚杵横放,表示这个寺院有接待能力,云游的僧人来到寺院后就可以挂单既管吃也管住;不用说大家一看就知道云居寺是既管吃又管住的四方丛林寺院。

云居寺的牌楼是木质结构,建筑风格为四柱七楼式。在雕梁画栋之间我们看到四个古朴俊秀的大字“千年古刹”,这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为云居寺亲手所题。赵朴初老先生生前对云居寺情深意切,与云居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多次来云居寺。您看在天王殿内两侧的柏树就是赵朴初老先生亲手所栽,因此我们称此树为朴初柏,也叫吉祥树。赵朴老还对寺院的修复、文物保护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云居寺人至今仍深深地怀念他。

我们马上就要进入云居寺的主殿了,大家是否发现了云居寺不同于其它寺院一个的显著特点。那就是毗卢殿是主殿,毗卢遮那佛为主佛。您也许去过许多名山大寺,但是像云居寺这样的形制几乎没有雷同。毗卢殿是云居寺占地面积最大的殿宇,它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前出轩、后出刹接连式歇山顶,据有关记载:殿内和殿外的面积一样大,这也是建筑学中的一个奥秘。佛经上说:“佛有三身”。即:应身、报身和法身。毗卢殿中供奉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象征着“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太阳”,又叫大日如来,表示证得绝对真理就是佛身。报身佛名为卢舍那佛,象征着光明遍照,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应身佛名为释迦牟尼佛;象征着能仁寂默,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的佛身。

进入主殿,人们可能要敬香了,敬佛是礼节,烧香是信号。我们在敬佛时燃香不在多,心诚则灵。如果您要燃香,请您敬上三柱香,因为三柱代表着佛教的“三宝”(佛、法、僧),结合到我们自己就是代表佛、父母长辈、自己。

云居寺供奉的毗卢遮那佛是明朝铸造的紫铜佛像,重量4.5吨,是国家一级文物。在天台宗中毗卢佛为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的莲座是千叶莲花,一个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这一形式来自《梵网经》。何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的名称。据《长阿舍经》等书记载:“我们所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个日月照耀着这块大地,同一个佛教化着这个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千世界,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千世界这个词就沿用至今。毗卢遮那佛所坐的莲座代表整个华藏世界。

在毗卢遮那佛前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她是专司智慧的菩萨。相传她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您看她右手拿宝剑表示斩除一切罪恶,左手拿莲花表示纯洁和高尚,莲花顶有经文,表示她是保护佛经的菩萨。文殊菩萨于1999年供在毗卢殿内,原由是在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辽金石经回藏地宫时保护佛教经文的。2003年元旦,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顶礼云居寺后称:“云居寺是护法寺”。因此为云居寺题“佛法城”。云居寺于1999年5月正式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如今的云居寺是一个“藏真经,纳真宝,显真灵”的佛教圣地。寺院举办大型的佛事活动和僧人上早、晚课时就在毗卢殿。

走出毗卢殿,您可以看看殿前的两块赑屃驮碑,这是清代的记事碑。左边这块是《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

右边是《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记》,两块碑的铭文中主要记载了溟波大师修练才华,悟道之深,具足正信,是历史上云居寺有影响的大和尚。他不但对佛法的造诣很深,而且对兴修寺院成绩显著。云居寺自静琬大师建寺以来,虽然历代修葺不止,但是溟波大师自康熙十一年到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用了二十六年时间重建扩建殿宇,溟波大师被称为重开山第一代。经过溟波大师修缮的寺院影响深远如“西域佛国”一般,所以云居寺在清一代号称“西域大云居禅林”简称“西域寺”(又称“西峪寺”)。

看到赑屃驮碑不能不讲在民间流传的龙生九子之传说,这驮着石碑的动物,就是传说中龙的第九个儿子赑屃。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模样不同,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大儿子叫螭吻,因好登高眺远,所以雕于房檐上。二儿子叫鸱首,因汉代宫殿多火灾,巫师认为它能喷雨成浪,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上。三儿子叫 ,因好玩水,雕在桥头或出水口的地方。四儿子叫蒲劳,因善鸣,好音乐,所以在钟钮上。五儿子叫狴犴,善治恶人,在监牢门上。六儿子狻猊,好烟火,在香炉上。七儿子睚眦,好杀斗,在剑柄上。八儿子椒图,忠于职守,在门环上。九儿子赑屃,好文学,善于负重,而且力大,所以驮碑。

那么您知道就是这又高又重的石碑,在当时没有先进技术的条件下,是怎么立在赑屃背上的吗?传说明成祖朱棣为他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建碑时,因为赑屃太高,而石碑太重,工匠们费尽了心机怎么也立不上去。就在这个时候,明成祖传令不准延期,违令者处死。眼看到了规定的日期,领工的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在当天夜里,领工的人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白胡子老人笑着说:“想要立碑,必需是龟不见碑,碑不见龟”。他一下惊醒了,揣摸了良久,明白了天机。第二天,他带人运土把龟埋了起来,然后依借土坡将碑推上去,立了起来。待碑立稳后,再将土取走,这种方法叫堆土法,是古代建筑施工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寺院里讲究的是晨钟暮鼓,所以牌楼的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右边为鼓楼,鼓是佛教法器,寺院一般用的是法鼓,法鼓在佛教中常被用来比喻佛说法。鼓不仅是佛教寺院中的法器,在道教的道观中做法事时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但是鼓在寺院中不常用,一般只有在迎接级别较高的法师或为往生的和尚进行超度时才会击鼓。在寺院中击鼓象征着吉祥,在佛教中相传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上震天庭、下赦地府,击鼓时妖魔鬼怪都要避开,因此在佛教中是护法用的。

左边为钟楼,里边挂着的就是云居寺四宝之一的云居古钟。

说起来我国钟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钟是由竹、木、陶制做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铜质和铁质的编钟、乐钟、朝钟、佛钟、道钟等。总之,各类的古钟无不反映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大钟在佛寺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召集僧众;二是起床或入睡时报时。钟:(梵文音译:犍椎)法器名。寺院中早暮及做法事,击响大钟召集僧众之用。

在钟楼门口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云居古钟奏响百姓吉祥曲”,下联是“华夏新岁盛开万民幸福花”。在钟楼的楼阁正中悬挂着云居寺大铜钟,此钟铸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重为1700斤,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您看我们这口大钟的钟钮,就是龙生九子中龙的四儿子叫薄牢,因为喜欢音乐,所以把它放在钟上做为钟钮。在这口大钟上还铸有铭文: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因此,敲击此钟可以消除烦恼,增长智慧。据说***总书记曾写过一幅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非常有教育意义。云居寺古楹联中曾以“林外钟声开宿蔼,阶前幡影映朝辉”来形容云居古钟声的雄浑、悠扬。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僧人舍粥的铜锅。大锅铸于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直径2.3米,深1.34米,重量1380斤,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据说这口锅一年只用两次,分别在每年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生日)和腊月初八(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向四方信众舍粥用。

说起四月初八,大家都知道这是佛教界一个庄严神圣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每个寺庙在这一天前后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云居寺更不例外,举办盛大的浴佛法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浴佛节又称佛诞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是佛教的重要节日。浴佛的意义在于洗涤罪恶,灌入智慧。此节的由来相传是佛祖诞生时,有九龙吐水为其沐浴而形成佛教界特殊的浴佛法会。

据佛经记载,在2507年前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从他母亲摩耶夫人右肋下出生,呱呱落地之时,就会走路,就会说话。他前、后、左、右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大地为他的出生感到震动,九龙吐水为他沐浴。待他成佛后,在每年的四月初八这一天,佛教信仰者从各地奔向佛寺举行纪念仪式,启建法会,诵经礼忏,时间大约是1至7日不等。除佛事活动外还要举行庙会,规模较大。据《荆楚岁时记》云:“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关于浴佛节的记载。

在《百丈清规》卷2记载:“四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降诞令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以

申供养”。沐浴的佛婴像,是一尊很小的童子立像,一只手指天,一只手指地,意思是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寺内还要大张宝盖,殿内摆满香瓶。佛像周围设有花亭,用旃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配制成香汤。在沐浴开始前,由本寺住持率领全寺僧众上殿,持香跪拜、唱浴佛偈,一边唱偈,一边让僧众进行浴佛。浴完佛像之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积累功德。之后,设斋用膳,用膳时由主持僧人向四众宣布佛的旨意:让人们除去心中烦恼,启迪智慧,不做恶事。

佛教圣地云居寺的浴佛活动古来有之,场面宏大。据辽代的《千人邑会碑》记载,“??风俗以四月八日共庆佛生,凡水之滨山之下,不远万里仅有万家,予馈供粮,号为义食。是时也,香车宝马,藻野缛川??。从平地至于绝巅,杂杳架间自天子达于庶人,归依福田??。”从文中可见辽代云居寺浴佛法会的空前盛况。

云居寺一直沿袭着举办浴佛法会的传统。尤其是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后,浴佛节的影响更加深远。浴佛节举办的时间大约是5-7天,其规模不在辽代浴佛法会之下,值得称奇的是在这十几年的活动中,只要一到四月初七或初八都会下雨,这难道是人们的虔诚之心动容了天地,动容了佛祖。

佛诞之时,云居寺焕然一新,七彩祥瑞高悬,寺院内外灯火通明,扬溢着喜庆的气氛。在主殿大香案左右两侧燃着长明灯,香案上供着鲜花、水果等供品。在香案后面正中摆放着松香莲花盆,盆内盛满去冬今春云居寺住寺僧收起的第一场落在北塔、小唐塔、琬公塔、三公塔等处的瑞雪,收集在精美的大青花缸内积攒起来,使其吸取日月之精华的云居圣水,圣水中飘浮着七色花瓣,在盆中央立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千年太子像。在沐浴开始前,由本寺住持率领全寺僧众上殿,善男信女跟随其后,大家持香跪拜、唱浴佛偈,一边唱偈,一边让僧众进行浴佛。浴完佛像之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积累功德,善男信女则是带福还家。法会尤以初七夜最盛,十里八村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整个云居寺香客云集,佛号声声,香烟缭绕,仿佛那缕缕青烟已把人们的虔诚之心传递给了佛祖,人们沉浸在浴佛法会的无限喜庆之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当云居寺在四月初八佛诞日期间,举行浴佛法会时,都有一个奇妙的天气现象出现,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云居浴佛,天必降雨”,也就是在四月初七或四月初八人们竟相敬佛时,天空中都会普降甘露。有时是狂风大作,大雨滂沱。有时是微风习习,细雨绵绵。有时则是由晴空万里偶变乌云密布,雨洒万物。就这样虽然每次降雨量多少不等,但十余年来浴佛节下雨的现象从未间断过。更离奇的是,有时只有云居寺下,其它地方一点不下。无形中,云居寺浴佛节成了下雨的先兆。每年佛诞节,无论天气多麽晴朗,来寺人们的行囊中也总忘不了带上雨具。这是离奇还是巧合?如果是巧合,那这连续十多年的巧合总不免让人们有几分疑问。浴佛节的法雨让记载中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的传说更显真实,让欢乐祥和的浴佛节更具诗情画意,它滋润了云居宝地,滋润了人们的心田,更让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刹又凭添了几许神秘??。这个故事被收进云居寺100个机缘巧合之中。

云居寺被誉为是“中华佛法城,祈福迎祥地”。福路,是人们参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您可以参与挂福灯、写福牌、绕福树,小铜锅增福、大铜锅增寿,打金钱眼。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将吉祥和幸福带回家。

下面我们去参观释迦殿。我们脚下踩着的古石阶是隋唐遗存,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进入释迦殿的照门是韦驮殿。为什么韦驮菩萨供奉在大雄宝殿对面呢?据佛典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遗体经过火化后,结出许多佛舍利。佛国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祖的两颗牙舍利,韦驮菩萨发现后,不禁大怒,于是拼命追赶,捷疾鬼虽然快捷无比,但毕竟不是飞毛腿韦驮的对手,终被擒获。韦驮夺回佛牙,立了大功。于是专门担当起保护佛塔舍利的重任,被尊为佛教的护法神。所以韦驮菩萨就面向了大雄宝殿。

在释迦殿院,我们参观的内容极为丰富。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参观到释迦殿、文物收藏馆、佛教文化馆,如果大家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到影视厅(游客分中心)中来欣赏云居寺的专题片了解云居寺的沧桑历史。

在这层院中,我们参观顺序是自右向左,第一个展馆是文物收藏馆,我们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清朝嘉庆皇帝的圣旨。这张黄绫圣旨是从安徽省黟县西递村收集的,圣旨上有满、汉两种文字,主要内容记述了嘉庆皇帝表彰并奖赏山西朔平府右玉县赵峄和他的儿子赵中元,为官清政廉洁,对朝延忠心耿耿。表彰赵峄的夫人李氏淑德贤惠,相夫教子,封李氏为八品孺人。在封建时期皇帝颁发命令时开头语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您在这儿看到的圣旨上却写的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诏”与“制”的区别在于颁布的范围不一样,在全国范围进行表彰时用“诏”字,在一个地区范围内进行表彰时用“制”字。

可能您要问了,这张圣旨是由谁写的呢?我们都知道,在明清时候有一个官职叫庶吉士,他的任务之一就是写圣旨。当然,当上庶吉士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要进士出身,二是要翰林院大学士,三是字要写的漂亮而且文章写的要好。在这个展柜中我们看了《嘉庆圣旨》,在第五层大殿我们还可以参观到《嘉庆御碑》,那是皇帝的亲笔。

在众多文物当中有秦砖汉瓦之说。云居寺虽然没有秦砖汉瓦,但是收藏了不少汉代的陶器,最具有代表意义的

是陶灶和陶猪圈。直观上看陶灶是一火三个灶口,如果我们用它来做饭的话,可以一个烧饭、一个炒菜、另一个煮粥,可以说是一灶多用,节约了能源,这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在能源利用上的聪明才智。这件汉代的陶猪圈,在建筑上非常有特色,在猪圈上面建有厕所,即起到环保作用,又减少了占地面积,符合生物链的循环过程,这件展品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与我们现在实施的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认证中节约降耗的要求是一致的。

欣赏完汉代陶器后,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古钱币的知识。如何鉴赏古钱币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判断:一看器形,二看铸造工艺,三看文字书法,四看材质色泽。我们都知道最早没有钱币,为了生活的需要人们是以物换物,各取所需。后来南方流通了一种钱币叫做 “贝”,但北方很少见,又过于昂贵,不利于零买零卖,所以在民间不易流通。根据社会的发展,物流的加大,从而产生了钱币,越是早期的钱币越接近实物原形,因为货币刚从实物中脱胎出来,所以器形尚不规范。这里展出的有战国的刀币,宋代的钱币,明代的元宝等。对于铜钱,人们就比较熟悉了。有人戏称它为孔方兄,也有人为他写对联,上联是“又扁又圆又方”,下联是“通天通地通神”。自古至今,钱与人的联系是再密切不过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记住一句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好了,看完古钱币之后,我们再来看古铜镜。

在《木兰诗》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镜子是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可我们都知道,今天的镜子与古时的镜子是不一样的,古时的镜子一般都是铜制的,最早人们用来照面。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隋唐时期很多人都拿它当作相互馈赠的礼品。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曾有这样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教人要时刻自省的道理。在古代镜子还有其它的用途,例如:占卜、避邪、作为爱情信物等。这个展柜中展出的就是唐代和金代的铜镜。

在中间展柜中,我们看到的是清朝云居寺末代住持乐禅的写生图《墨竹图》,乐禅大师不仅是一位绘画高手,而且文墨出众,善诗善画尤其是擅长画梅、兰、竹、菊。我们仔细观察每一幅竹子的形态完全不同,乐禅通过竹子的形态描绘出了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乐禅大师原在朝为官,后因落破选择了出家。第一幅是“翠滴青蓝腻,圆搓碧玉长”,画上的竹子特别挺拔,表现了乐禅法师青年时期人生的得意。中间两幅是“雨洗涓涓净,曾留彩凤听。月上分清影,风来弄好音。手亲怜我档,心久学天灵。”是说乐禅大师在中年时遇到了很多挫折、经风又经雨,无奈之下便选择了出家。后边提到 “清坛天子实,曲体老龙形”。画中的竹子弯了,说明他已经到了迟暮之年,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感叹。

在这个展柜中看到的是金代时雕刻的石鱼,您看在它的身上除了鱼外还雕有其它的几种动物?分别有青蛙、大虾、兔子、羊等四种动物,雕刻的栩栩如生,非常的精美。而且您看它头有“鱼”尾有“羊”,正好形成一个谜面,打一个汉字“鲜”。南方以“鱼”为“鲜”,北方以“羊”为“鲜”。看到“鲜”字,您一定会想起美味佳肴吧。石鱼在金代是放在有着美味佳肴、档次较高、较有名气的餐馆里,说明我的餐馆拥有南北美味,是非常上档次的餐馆。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乾隆年间的瓷瓶,您看上面有小孩戏耍的图案,不远处还有一个人在饮酒,并且在他旁边还有一首诗。这是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时期曾发生过四大奇案,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一桩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最后一个展柜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云居寺珍藏的清朝《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卷》奏折的副本。这张奏折是光绪元年十月三十日(1875)刑部左侍郎大理院正卿沈家本,上书光绪皇帝关于复议《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卷》奏折的副本。奏折上主要记述了余杭县令刘锡同、浙江学政胡瑞兰、浙江巡抚杨昌俊、给事中边宝泉等四位官员在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后,上报朝廷时四份奏折的不同之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屈能够平反昭雪就是以这份奏折为依据。该奏折全部是用蝇头小楷书写,字迹工整美观,共七页,1175个字。是难得的书法极品。

旁边我们看到的是景教的“十字”石雕。在我们房山保留有景教十字寺的遗址。景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派,叫聂斯托利派,主要盛行于唐代至元代。元代皇宫里很多都是景教徒,元代时传入北京地区,景教二字誉为大光明之教。我们眼前的这块石雕的原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这件复制品是长江以北独有的收藏品。

在“十字”雕刻旁是皇宫里盛行的御洗盆,如果双手用力搓盆的两个铜耳,那么平静的水面就会泛起缕缕波纹。据说能搓起波纹的人,波纹越大福气越大能力越强,如果您有兴趣可以亲自参与一下。

通过参观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物,您一定会感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会感受到爱护文物,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后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