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后悔的感悟故事

文章 2019-07-12 13:46:59 1个回答   ()人看过

小程挂断电话,突然发现衣角上有一块脏。她顺手将手机放到了公共卫生间的洗手池台上,开始清理衣服上的污渍,随后又在烘干器前将湿了的衣角弄干。一小时后,她才想起,手机遗忘在了水池旁,再拨通自己的手机号码,却发现已经处于关机状态了。她真后悔自己当初不应该这么粗心大意,急着去做清洗衣服。

顾师傅是位老司机。一趟长途跑下来,他感觉有些疲惫,身体也告诉他应该休息一会儿了。但想到再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就能回到家,吃上可口的饭菜,躺在舒适的席梦思上睡觉了,他就加大了油门。突然,“咣当”一声巨响,将顾师傅从恍惚中震醒。但为时已晚,车子重重地撞到了隔离栏上。他真是懊悔,自己疲劳驾驶,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后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情绪。它总是伴随着某个事件出现,是现实状态与心理预想出现了差距的结果,也是人们自责自怨的一种表现形式。

虽然人们经常会体验到后悔的情绪,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后悔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假设股市上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虽然两位股民的操作行为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损失了假想中的1200元,而现在又都陷入了同样的后悔之中。那么,你觉得这两位股民谁的后悔程度更大一些呢?这是美国科学家在针对经济心理行为开展的一项非常著名的测试性研究。研究发现,92%的人认为前者会更加后悔。

我们不难看出,后悔与人们在事件发生之前的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事件产生之前,当事人通常会有两类行为发生,一类是“作为”行为,比如试验研究中的第一位股民;另一类是“不作为”行为,即第二位股民。其中“作为”行为是一种主动变化的行为。由于自我主动变化而遭受的损失,往往要比“不作为”所遭受的损失更容易激发起人们的悔意。

这个结论是不是告诉我们,“不作为”比“作为”更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后悔呢?其实,这项研究还有一个变量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当事人与预想中的期望之间所形成的距离关系。可以说,第一位股民比第二位股民距离赚得1200元更近一些,毕竟他曾经是这只股票的拥有者,而第二位股民始终就没有拥有过这支可以获利的股票,结果对两个人所带来的压力体验也不一样。

这就像是一群人去爬山,有人登到了山顶,有人只爬到一半就放弃了,还有人是在登到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时候放弃了登顶。当放弃者听到登顶的人描述山顶之上的无限风光时,距离山顶最近的放弃者,往往是最容易后悔的人。

后悔的本质,是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总抱有幻想。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有关后悔最为经典的句式:“如果当初……,就……”。也正如此,后悔便成为最容易被人们利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就是抓住了人们不愿意因为错过机会而后悔的心理动机。而许多人也正是在回避后悔的过程中,却做出了更加后悔的决定。

但是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说自己“从来不会后悔”。真有从不后悔的人吗?

分析那些从来都不会后悔的现象,我们会发现,从不后悔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意回避后悔的心理冲击。他们不敢面对由于过失而带来的责任压力,力争逃避。还有一种人并不是真的不后悔,而是善于处理后悔,不会让自己纠缠在后悔之中。所以,治疗后悔的药物,就是在事后,通过自我分析,明晓自己无法实现所期待状态的问题是什么。

后悔既可以让我们在面对行为结果之时产生懊悔、颓废等消极心理体验,扼杀我们的行为动力,又可以在我们经历了后悔之后唤起我们承担责任的勇气,习得自我分析的能力,为之后的不再后悔奠定基础。可见,后悔原本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在对待后悔的态度。

事实证明,适当的后悔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身健康,但是回避后悔或者过沉溺于后悔之中,就有可能会束缚我们的行为,而难以超越自我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