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头师父悬壶的传奇故事

文章 2019-07-12 17:17:57 1个回答   ()人看过

古往今来,潮汕世俗尊称既擅长拳术,武功精深,又擅长医术,精通“经络、血路”的正骨伤科师傅为“拳头师父”。明清以来,潮汕武艺高强,医技绝妙,疗伤奇特,遐迩闻名的“拳头师父”,居多是师承名山古刹的医武双馨的显名僧医(或谓和尚医)门下。矢志苦练、遂得真传。据史志有传记载,潮汕的正骨伤科医贤颇多,特介绍几位医武精湛,妙法施治,疗效卓著,仁心仁术,遇贫苦者施医赠药,医望显赫的名医业迹。

丁成发医技绝妙

丁成发(1871-1934),广东潮安县磷溪镇仙田村人,少年师承安徽凤阳府武师习武习医传艺。勤奋好学,善于探索,疗法绝妙,疗效殊佳。潮州城有一贵妇因跌伤致右肩关节脱臼延医,丁诊察后断言,爬梯便可治愈。遂嘱家人抬来木梯,让贵妇用健康左手按扶梯阶攀登,家人临场壮胆。丁精心观察,趁贵妇神情安定左手掌紧按之时,突然喊声要拉脱患妇身穿的“拉合外裤”(俗称‘合同裤’,腰束着‘活结’纱带,系潮人相沿习俗),顿时贵妇在梯上情急万分,既恐失雅又惊跌伤,本能地忍痛用受伤的右手甩开丁成发伸着的手势,并随之紧按腰间裤头。丁成发聚精会神观察后说:“好了!脱臼已复位”。然后又为之按摩右肩关节,外擦药醋旋即伤愈,家人万分敬佩。丁成发的绝妙医技不胫而走,他的三个儿子丁长泰、丁长烈、丁长基均继承医业。

黄国荣化险为夷

黄国荣,别名呷拍。1871年出生于揭阳县榕城,幼年随父亲练武习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3)与林延(揭阳人)一起出家福建泉州少林寺,师承武师陈南枝学武习医。他天资聪颖,矢志苦练,深得陈南枝赏识,遂得真传,医武精通,造诣殊深,名闻遐迩。揭阳仙桥古溪桥患者陈某,因右腿股骨骨折,伤口继发感染,脓肿疼痛,坐卧不安。经揭阳某医院外科诊断为粉碎性骨折,拟施手术截肢施治。其家人及患者均不愿截肢,特抬送至黄国荣医寓诊治。黄国荣精心察诊,辩证施治,疗法独特,对症下药,内服外敷,药真效弘,沉疴化险为夷,病势显著好转。患者古稀之年仍能参加生产劳动。邻里民众都啧啧称赞黄国荣高超医术,妙手回春。

詹度生妙治疴疾

詹度生,法名詹慈忍,广东惠来县惠城西联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15岁出家遍游广东、江西等名山古刹,矢志苦钻,得蒙师传授武习医,技艺高深,医技得心应手,古方验方妙治疴疾顽症,疗法显效。声名远扬,求医问药者众。晚年居汕头鸥汀古庵为当家。特别擅长气功医治跌打损伤,久积伤痛顽症。师授秘传积累验证有中草药加工精制的药丸、药散,施治中医骨伤科,外科奇难杂症。妙手施术,药效殊佳,疗效显著。

王兴来乐善济世

王兴来(1862-1922年)号辉圃,广东澄海县坝头镇北港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拜师名刹僧医,结成良师好友。练武习医,得其技艺。学得医治枪伤、刀伤、烫伤、烧伤、跌打损伤等医技,尤其擅长正骨伤科。承蒙古刹僧医秘传验方妙法施术,遵循古法加工泡制“中药接骨散”,外敷伤痛疗效显著。他的仁心仁术医德高尚,尽瘁奉献,无论寒冬腊月或盛夏酷暑,栉风沐雨,深更半夜,不顾艰苦跋涉,手执雨伞,步行四乡邻里治疗疴疾,遇贫者施医赠药,分文不收,乐善济世。他把临床经验药方疗法传授后代,四个儿子王仰德、王仰仪、王仰基、王孝先均通医技,继承医业。

潮汕僧医论理深奥,医技医法奇妙,疗效尤其卓著,应加以发掘、整理、继承和改革创新,不断发扬提高,以便更好地为民众健康做出贡献,更显现弘扬潮汕传统医药文化。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