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作文教学的论文

文章 2019-07-12 18:41:38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指导学生进行片段之间的衔接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补充必要的语句或段落,让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显得自然流畅。以《勤劳的母亲》的写作为例,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让学生写好了三个片段,即母亲满是皱纹和开裂的手以及刻满岁月沧桑的脸、母亲早起生火煮饭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母亲下地劳作的一个场面描写;第二,让学生进行片段之间的顺序安排(考虑把哪些片段放在前,哪些片段放在后);第三,在安排了片段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片段之间的衔接。如“岁月匆匆,年轻母亲的影像已经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野,它已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触手可摸的便是眼前母亲那活生生的脸”+第一片段+“母亲的勤劳是远近闻名的,记忆中的母亲从没有空闲过,她起早贪黑,似乎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第二片段+“总之,村里人对母亲的评价永远都是那么的客观公正。母亲不仅是一个做家务的好手,同时也是一个田间劳动的好把式,据说年轻的母亲干起农活来绝不逊色于一个青壮年劳动力”+第三片段+“……”。

二、开好头和加上点睛之笔

在以上两步完成的前提下,再完成本次写作的最后的一个环节,即开好头和加上点睛之笔。具体来说,就是写好开头,再在合适的地方(可在开头也可在事件写完之后或结尾处,视具体情况而定)添上几句议论或抒情的语句,使文章的主题凸现出来,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使文章的立意得以升华。同样以上面的写作为例,我们可以在省略号处加上类似的语句,如“年轻时的母亲是这样的……年迈的母亲也依然是这样的……在她的身上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勤劳的本色。她的身上不仅流淌着辛勤的汗水,同样流淌着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乐观的精神,这,怎能不使我感动呢?”至此,一篇文章算是基本成型了,另外只要再注意一下文章的遣词造句就行了。老舍先生曾针对写作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使你的人物立起来”。其指的是很多人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作中,写出的人物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使众多读者读来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没有使人物立起来。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立起来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在于作文要有血有肉有骨。以上例子中的片段写作就是文章的血肉,三个片段的描写都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文章的线索,也就是文章的骨架。

三、结语

总之,要搞好渐进式初中写作教学,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收集素材并将其加以组装。渐进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笔者建议在七年级上学期先进行片段写作的重复强化训练,下学期再进行段落之间衔接的训练,到了八年级再进行有目的的第三步训练,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整篇文章的强化训练。经过这几个环节之后,程度稍好的学生在作文这方面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了。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学生坚实的文学功底,以上都可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来看,做好学生平时的字词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在采用“渐进式”作文教学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素材积累,并且重视学生的背诵默写和新字词的积累。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