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带来别致的春天美文

文章 2019-07-12 18:58:16 1个回答   ()人看过

志华的诗集《飘零的流年》要出版了。

四月的千年古刹灵岩寺前,志华娓娓道来,仿佛如一道清风拂面。我透过古刹微翘的檐角,看到轻摇的风铃,感受到一颗诗心的跳动。

印象中的志华低调平和,寡言少语,有一股清秀之气。对他,更多的感觉来自于他的文字。他从家乡出发用文字抵达内心,关注生命和社会,抒发他“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作家的生身地影响着作家和诗人的气质。志华也如此,他的家乡邢台清河县名扬海外。清河县是张姓的发源地,也是《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有“中国武松文化之乡”之誉,也是《金瓶梅》故事的起源地。清河县地处黄河古道,历史上流经县境河流有漳河、清河,分支的河流有蔡河、七里河、屯氏河、张甲河等。现存河流有卫运河、清凉江。这些历史的、文化的、河的元素形成一种“文气”和“脉气”注入了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了他艺术气质。在这块土地上的玉米小麦中汲取了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基因输送给他们。追根溯源,再观照他的诗集,无论“流年印记”“岁月凝眸”“生命感悟”“情真意切”篇章中,都能感受到一种旷远的气息和特质,他的作品里有着家乡“清河”的“清”和“河水的质感”与“流动的”诗美。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三个境界,志华的诗也在“境界”上下功夫,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草一木、季节轮回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联想中获得灵感,从灵感的释放中产生诗,进入精神世界。

诗人表现生活的方式是用“诗歌”来“表现”,好故事、好声音、好景色、好情绪都是用诗歌来传递、展现。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继承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用诗歌的文本来探索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揭露生活的本真,表现生活的美。他的诗不惧阴暗,善于在对比中引发生命的思索。对于一些轻视生命或生命消逝的现象也能以诗歌“表现”,如诗集开篇《新年残红的朝阳》,新年本该是希望的开始,朝阳是美好的象征,面对一场事故和生命的消逝,采用新年、朝阳、残红这三种希望与悲伤有着“反差”的字眼,在“对比”中表达对于生命的关注,造成心灵的震颤。

诗言志。诗歌是作家心灵的反映,他用心灵观照万物和世界,融入了自己的情怀和使命,当用“使命”来看待一棵树的时候,树就不是树了,“如果有使命,它是催动战马的长鞭”(《敬仰一棵树》。他诗歌之树有了象征,是使命之树。

诗言理。他用诗歌讲哲理,“年少时眼睛里都是青丝/年老后看到的均是华发/有人华发中长着智慧和成熟/有人白发间满是沧桑和无奈/ 发现第一根华发后都在咒骂岁月/当满头银丝时却在珍惜时光/ 父母的华发是满满的慈爱/换来的是儿女们的成长和希望。”(《华发》)

诗有趣。他的诗里有天真和趣味, “天晚了,我还在傻傻的等待/等待南飞的孔雀来啄亮我的梦。”《流年》一是实写,二是虚写自己的初心和个人梦想,告诉人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算命不可信不可靠,命运不能等,还得去实际奋斗拼搏。

诗有美。他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富有张力的语言产生诗美,营造出阅读后的愉悦感。冬天寒冷下雪刮风是普通人的印象,是不受喜欢的。而在诗人的笔下冬天是有“脾气”和“性格”的,是拟人化了的,“这个冬天怪怪的,阳光被坏脾气吃了”(《流 年》)。在他的笔下蚯蚓是热情的、活泼可爱、浪漫的,“对面,绿油油的野草/疯长了一季的相思/蛐蛐也在绿色的小屋/轻歌曼舞/召唤慢慢走近的客人(《一只被辗死的蜗牛》)“时光的牙把坚硬的城砖咬成斑驳的历史。”(《敬仰一棵树》)

诗有道。诗歌的“道”是思想和道理,也是王国维先生《人间情话》里所说的境界。他在诗歌里一直做着“境界”的探索。他在诗歌《守候2013》里写到:总是在岁末才会发现/青春已渐渐走远/面颊的沧桑已无法饰掩/每每感叹后都会扼腕/激动后还是轻漫着如常的平凡/品一杯苦茗 引一汪诗泉/人生苦短/高歌尽欢。

诗言情,可说“愁”。他用诗歌写出的乡愁感人肺腑直达心灵,唤起了更多人的同感。一篇《老井》就把时代变化中的“愁落愁念愁思”写得透彻,写得极其深刻。《老井》一诗是诗人在“书包换成公文包的时光”之后,对过去生活和生命中曾经依赖的水源——老井的“回访”,在诗人的笔下“老井里的水就都被风沙撒扬/老井剩下空空如也的皮囊。”和所有空巢的现代化了的村庄一样,老井的状态是“静静地沉睡着在曾经的梦想”,而且此时的平视犹如鲁迅先生在“故乡”里的况味,“柴草 胡子般堆满腮旁/而胡子里的故事/却和风一样灌满大街小巷。”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阐述乡愁景象,“被扁担压伤的肩膀/早已忘记痛的模样/井绳缠绕的爱情/早已落满尘埃,不再鲜亮/懒散的水桶也在某个夜晚/枕着回忆慢慢进入梦乡/而老井的味蕾却品不出生命的芬芳。”短诗《乡愁》把乡愁之情写得更为直白,引发共鸣,“一个人在异乡待久了/见到故乡的车牌都倍感亲切/听到几句简单的乡音都是一种奢侈。”

志华长期从事教师、文字工作,养成了心思缜密的习惯,观察事物细致,凡是入眼里的都能“诗之”,显示了较强的写作功力。他的诗歌里涉及万物,蜗牛、蚯蚓、蜜蜂等等都能写出诗。《一群小蜜蜂在窗前安家》写得妙趣横生,又有哲理,“在一个没有约定的春天/它们把温馨的家安在我的窗前/或许是陶醉窗内满屋的书香/或许是院内的树桠上有一片蔚蓝/它们把防卫的钢盾丢弃/我把防御的拍子折断/信赖其实很简单/有时只是真诚地互望对方一眼(与蜜蜂的信赖)/它们把我的家当成花园/我把他们的家当作装饰/美丽,在和谐相处之间/它们与我分享的蜜,最甜/我唱给他们的歌,最甜/甜,是一种幸福/生长在乐于奉献的人的舌尖/ 我匆匆地陪他们一程/它们却要真切地与我相伴一生……”生活中常有发现蜂窝之后采取捣毁等破坏的形式,把它们驱走。善良的他“站在”蜜蜂的角度和诗人的情怀来“认识”,提升了“境界”。他把蜜蜂的安家当作是蜜蜂的家园,想到了人与动物和自然界的和谐,让诗具备了“品质”,传递了一种美和爱的情怀。

他的诗内容广泛,无所不包,且无处不在,旅行中,工作中,学习中,甚至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一把钥匙,也能引发他的灵感和想象力,生发成诗,渗透人生“道”以及哲理,“一把迷失的钥匙/硌痛散步者的心情/俯腰捡拾时却异常沉重/失去了它――/锁头会老成记忆里刮过的风/是谁还有焦急的等待/等待开启的重逢/ 不知是什么封住了心灵/又有多少生活的梗塞/痛苦于没有钥匙的启动/总想找一把钥匙/让人生彻亮锃明(《捡到一把钥匙》)。

有的写作者总觉得没有可写的,身在火热的生活中却激发不起灵感。而志华是写不完写不尽的,总是有东西可写,这种长期“锤炼”出来的功底让他多了一份敏感;重要的是他有写诗的“自觉”,一名作家只有有了创作的自觉性和深入生活的自觉性,就会找到创作的富矿。在“诗歌平原”上的勤奋耕耘让他赢得了“草根诗人”的桂冠。

生活中的他与枯燥的公文打着交道,虽然同是文字,公文重于理性,文学偏于形象思维。很多人因为长期在理性思维中写着没有想象的公文而放弃了文学创作,不再写诗歌。他很好地“处理”好两种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处理好工作与个人创作的关系,把情怀给了家国、人生和世界。既能“入世”,又能“出世”,还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了一份净土。

欣赏诗不能单从表面理解和看“热闹”,而要通过诗歌文本承载的意象、通感、思想、艺术手法上去和诗人的情怀、营造的意境“同频共振”,领略字里行间充溢流淌的诗美和韵味。

志华的诗清新、直率、朴实易懂,向美、向善、向真。举凡念过几天书的都能读懂,这也是他诗歌的个性和风格,让普通的读者能读懂明白,感受生活中的诗美和诗意,且耐得住咀嚼,可以诗怡情、滋养心灵,提升生活的感知力,有些诗也是可以当茶品的。

好诗如茶,志华的诗就是茶;好诗知人,他的诗见人见性见真。在他诗的分行排列、跌宕起伏中,诗仿佛如春燕带着你起伏在他精神世界的原野上,有广袤的自然界,有生活的情味和韵调,也有边走边行的人生思考,更能让你热爱生活,感觉生活中处处有诗情画意,即使不是诗人,也能拥有一颗诗心,更加热爱生活。

这就是志华的诗在四月给我的顿悟。

生活如诗,诗中有生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诗和写出好诗。

“破土的新芽只一声呐喊/就震落了无数个失意的花瓣。”(《离散的春天》)这是诗人用诗歌发出的强劲的声音,他从家乡清河大地走出来,用扎实的脚步带着初心走在追梦的路上,且行,且歌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