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报恩励志人物故事

文章 2019-07-12 20:17:55 1个回答   ()人看过

1962年高中毕业后,正赶上国家经济调整,大学停办减招,陈忠实只好接受命运,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他不甘心就此沉沦,决心用写作改变命运。

1965年初,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沟》刊载于《西安晚报》上。之后,他又在该报连续发表了五六篇文章。1966年冬天,他在寒风凛冽的西安街头,亲眼目睹了崇拜的几个作家挂着黑牌子游街,其惨状让他从头凉到脚。他的文学梦顿时被击得粉碎,创作也戛然而止。

1972年,陈忠实在灞桥区毛西公社当副主任,一天,《西安晚报》一名记者找到他,说是报社副刊编辑张月赓想找他约稿。陈忠实踌躇道:“我的脑子里好像已经没什么文学词汇了,我还能写吗?”记者鼓励他:“你的老底子还在,肯定能写好的!”陈忠实那颗对文学“蠢蠢欲动”的小火苗又被点燃了,当夜就写了篇散文《闪亮的红星》。写好后,他却没有勇气寄给张月赓。

张月赓左等右等,等不到陈忠实的稿子,就专程去找他。陈忠实这才迟疑着交出稿子,说:“六年了,手生了,写东西时枯涩得连一句生动的词儿也蹦不出来,你看不行就算了。”张月赓拿走稿子后,很快就刊发于《西安晚报》。陈忠实说:“张月赓点燃了我重新握笔的希望,从此我又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再也没有中断过。”

成名后,陳忠实始终没忘记张月赓的再造之恩。当知道张月赓喜欢吃西餐时,他就制造各种机会单请张月赓吃西餐,每年都要请好多次,一直持续到他生病住院。为此,他说:“如果没有张月赓的帮助,我这辈子可能就窝在村子里。”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