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老师1200字作文

文章 2019-07-13 02:33:20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的小学老师1200字作文

于老师是我故乡的小学的老师,也是我们老街坊,从小就认识他,但没有教过我。过去我对于老师没有过多的印象和了解,但最近几年对于老师似乎了解的多了一些,感觉他真是我们乡村的一个人物呢!

过去只知道于老师的一些经历,比如在离我们村七八里地的山上的大工村教了八年的书,大工村比较小,只有一个生产队,百十户人家,他一个人要教那里所有 的孩子,一干就是八年。后来在我们村子北边的红星学校当校长,再后来在离我们村子不远的另一个小学当校长,一直干到退休,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乡村的教 育事业。

退休这十多年于老师也没有闲着,平时不是忙着家里承包的菜地,就是为乡村街里街坊的红白喜事忙碌,也算是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嘛!这些年乡村的红白喜事 很多都是于老师帮着操办的,比如说人家办红白喜事,做账房先生帮着收账记账,帮着写大字,写对联什么的;于老师做红白喜事的司仪,也就是主持人也是很有特 色的。于老师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精神很好,脑子也清楚,主持不用稿子,即便是哪位逝者的生平,于老师也是自己定稿,并且能够比较准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 一个人,让逝者的亲人和老街坊都感到恰如其分,评价得公正,是这么回事。可以说于老师在乡村红白喜事的筹划操作和主持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是我 们乡村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人物。

于老师有两个儿子也都四十多了,几年前大儿子的媳妇跟着别人跑了,二儿子上吊自一杀,老伴身体也不好,可以说于老师的晚年不是那么顺心,晚年丧子这不能 不说是对于老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于老师是一个看得开想得开的人,他总是敢于面对生活,对生活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不管怎么样人还得活着,这日子还得 过,活就活出个样来,活出个滋味来!

我对于老师的真正了解是从今年叔叔婶婶办丧事的时候开始的,婶婶是今年四月去世的,老人家是高寿,终年九十一周岁。接到婶婶过世的消息,马上赶到老 家,叔叔家有很多人,于老师也在,帮着写大字和做账房先生。到了第二天,婶婶出殡火化,然后将骨灰埋到坟地,于老师也都全程主持,主持得有板有眼,更让我 感到吃惊的是于老师致悼词,悼词是于老师根据婶婶生平自己起草的,写的真是那么回事;于老师十分庄重地致悼词,手里没有稿子,一点儿不打磕巴,真是令人佩 服,毕竟于老师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记忆力这样好实在难得。叔叔是几天前走的,也活了八十九周岁,也是高寿。于老师又全程操作主持了叔叔的丧事,给叔叔的悼 词写得那样好,真佩服于老师对叔叔的了解。

通过婶婶叔叔的丧事办理,我感觉于老师对乡村的红白喜事的程序十分清楚,对乡村的风俗习惯也很了解,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于老师是文化人,但他把 文化与风俗、民俗的东西结合得比较好,懂得乡村的风土人情,红白喜事的规矩,特别是我们这里的风俗特点。乡村有文化的人也不少,但很多都是近乎书呆子,不 能把自己肚子里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学到的知识也都烂在自己肚子里了,这等于没用。我们乡村也有不少懂得乡村的风俗习惯的,懂得红白喜事的操作, 但是这些人又往往没有多少文化水,有的有嘴说不出,表达不行;有的嘴上能说,但话出口又上不了台面,所以于老师在这方面就能够鹤立鸡群,成为当地一个响当 当的人物了,这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于老师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虽然做了一辈子教师,教了那么多学生,但退休以后这十几年也一直在学习,在思考,像民俗的东西,像红白喜事的操作,这类书籍于老师是始终在学习和研读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更年轻精神,思路才敏捷。

回老家的时候,经常在村街上看见于老师风风火火地骑着自行车经过,眼不花,耳不聋,腰不塌,背不驼,一点儿不像七十多岁的老人,真的让人肃然起敬。于老师在我们乡村真的是一个人物呢!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