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文章 2019-07-13 02:57:10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牛郎织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课时目标:

1、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2、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三段

1、牛朗和织女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她愁什么呢?

2、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嫁人间后怎样?

3、默读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1)王母娘娘更是气的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2)王母娘娘趁牛朗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朗家里,来抓织女。

(3)五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宫。

(4)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朗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心狠手辣、不讲骨肉亲情)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者的憎恨的感情。

6、默读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织女与牛朗的句子。

(1)朗读“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意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2)“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表现了牛郎的“心急如焚”?(赶紧、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门就飞起来??)

7、有感情地朗读第3~5自然段。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1)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2)闯入人家,抓走织女。

(3)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

9、让学生根据上述3个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二、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2)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2、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布置作业:

1、用下列词语造句。

心急如焚、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篇二、牛郎织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文本。 设计特色:

(1)让学生做评论员,与文本对话,评论文中人物。

(2)设计主题阅读环节,拓展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然后教师以教材为中介与学生进行对话。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 《《牛郎织女》(一)》的主要人物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郎织女二〉。板书课题。

二、读读课文,说说人物

1、读读课文,找准理由。

(1)〈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文中人物性格鲜明,适合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尝试做人物评论员,评论文中人物。请学生读课文,找准理由,找足依据,可把想法写在课本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评论人物的有效形式之一)

(2)学生阅读课文,找准理由,找足依据,可适当在书上加上批注。

(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人物,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思考。

2、说说人物,有理有据

以教材文本为中介,以学生的批注“成果”为话题,师生间展开交流。

(1) 学们,你们认真阅读,仔细批注课文,一定有许多见解,谁来评论文中的人物。

(2) 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没有预设性,却有生成性。人物评论可催生出好多精彩片段的解读,如重点词语的破析,关键词句的赏析,人生哲理的透析等。)

三、主题阅读

学生拿出课前发放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让学生任选一篇阅读。读后三言两语,可说主要内容,可说文中人物,也可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等。

(建设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扩大阅读的量,提高阅读的质。

四、作业

(1) 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

(2) 把我国的民间故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理念:

本篇是神话故事,参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设计主题阅读环节, 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章,拓展阅读的新天地。让学生扮演评论员的角色,评论文中人物,从而理解人物性格和体会人物形象。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