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3 03:21:18 1个回答   ()人看过

【学习目标】

1.能够顺畅地朗读《郑人买履》。

2.理解并识记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功利。韩非之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以峭刻犀利著称。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等。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方法点拨】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积累文言词汇,更要学会分类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常见的文言现象有:

1.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比如《郑人买履》中“而置之其坐”的“坐”就同“座”,是“座位”的意思,

“反归取之”中的“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文中的通假字在文下注释中都会以“”同“”或“”通“”的方式出现。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比如《郑人买履》中的“度”这个字,在“先自度其足”一句中读duo,意思是“量长短”(动词),在“吾忘持度”中读du,意思是“量好的尺码”(名词),在“宁信度”中也是名词,是“量好的尺码”的意思。掌握一词多义是大量积累文言词汇的关键。

第一课时

【导学提纲】

一、通读课文《郑人买履》三遍,将生字词的注音标注到文中。

二、熟记课文下面注释,并将重点词语的注释抄写到笔记本上。

三、在文中标出不懂的生字词,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将注释用铅笔整理到笔记本上。

【展示交流】

活动一:

(1)朗读课文《郑人人买履》,读准字音,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活动顺序:小组采用齐读或个别读的方式朗读——组内讨论批注——小组展示)

(2)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课前通过查阅字典解释的词语,标注出组内不能解释的字词,提问交流。

(3)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之上,翻译全文。(可采用一人翻译一句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推选代表翻译)

活动二:

思考这个寓言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固执迂腐,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课堂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该书的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给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 ) 自度其足( ) 持度(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无自信也( )

3.整理文中重要字词。

(1)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置之其坐:坐通座 座位

②反归取之:反通返 返回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多义字。

之:① 至之市( 到……去 ) ② 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去)(代词,代尺寸)

③ 而置之其坐(代量好的尺寸) ④ 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寸)

⑤ 何不试之以足(代鞋子)

度:① 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 ② 乃曰:“吾忘持度。”(量好的尺寸)

而:①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连词,表承接,“就”也可不译 )

② 至之市,而忘操之(表转折,“却” )

(3)其他需注意的重点文言词语。

① 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 ) ②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 )

③ 至之市,而忘操之(拿 ) ④ 已得履( 拿到 ) ⑤ 吾忘持度( 带 )

4.翻译句子。

①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_说:“我宁可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5.这则古代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顺畅地朗读《刻舟求剑》。

2.理解并识记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简介:

吕不韦(约公元前?——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战国末年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命门客各著所闻,集为一书,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

【导学提纲】

一、通读课文《刻舟求剑》三遍,将生字词的注音标注到文中。

二、熟记课文下面的注释,并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抄写到笔记本上。

三、在文中标出不懂的生字词,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疑问,并用铅笔整理到笔记本上。

【展示交流】

活动一:

(1)朗读课文《刻舟求剑》,读准字音,注意长句的停顿与节奏。(活动顺序:小组采用齐读或个别读的方式朗读——组内讨论批注——小组展示)

(2)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课前通过查阅字典解释的词语,标注出组内不能解释的字词,提问交流。

(3)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之上,翻译全文。(可采用一人翻译一句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推选代表发言)

活动二:

思考这个寓言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因循守旧,不知道跟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的人;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办法。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课堂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该书主编者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秦的丞相。

2.给加点字注音。

遽契其舟( )( )

3.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1)掌握多义字。

之:① 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无义)

②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宝剑 )

(2)其他重要字词。

① 楚人有涉江者(渡 ) ②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掉 )

③ 遽契其舟(立即,匆忙 )( 雕刻 ④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

⑤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但是 ) ⑥ 不亦惑乎(糊涂 )

4.翻译句子。

①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②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这则古代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办法。

【迁移创新】

1.你怎样看待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故事?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2.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你再列举一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