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小数》的数学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3 04:25:42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对教学本课的整体构想

1.教学过程确定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导入——力求新颖有趣,在整个活动中起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复习——与新课紧密联系,为新课教学起铺垫、沟通的作用。

第二阶段:新授阶段——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了3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学例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知识,领会知识。

第二层次:教学例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果,教师起点拨引导作用。

第三层次:反馈练习,在学生的“找朋友”游戏中击破本课的难点。

第三阶段:巩固练习阶段——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设计练习时做到:a.目的明确、精心设计、科学安排;b.体现层次性、有坡度。第一层次:基本练习;第二层次:实践性练习。

第四阶段:课堂总结阶段——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使知识形成完整体系。形式:发散性总结。

第五阶段:延伸阶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1)以活动为主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以活动为主线,将导入、新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串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思维。整堂课的活动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观摩活动、分组讨论、同桌交流;再一个层次——借助直观图形、生活常识、模拟现实。

(2)沟通知识内在的联系,为理解小数的意义确立基础。

(3)“启、扶、放”有机结合,灵活应用。以“启”(启发、点拨)为指导,又扶又放,扶放结合。其中例1以扶为主又适当放,例2以放为主又适当扶。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老师向学生介绍客人——“小猫咪咪”

2、咪咪问好,并说明要带领大家去“文具超市”逛一逛。

3、要求学生带好自备的1元3角钱,搭上“客车”出发。(音乐响起)

(二)活动过程

1、过关游戏。(电脑显示来到文具店门口,门上显示解“密码”)

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决定进或退。在学生决定破解“密码”后,电脑显示三道复习题。分数是小数的基本,新课伊始,抓住新知的生长点,既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温习了旧知,同时也为新知作铺垫,更为学生的思维作了导向。

2、主要活动。(学生答对后,电脑显示门开了,出现许多文具和它们的标价)

(1)师要求生每人挑选一件文具。这时,由咪咪发出疑问“这些都是什么数呀?”引导生思考回答本课的教学内容“小数”或“一位小数”。

(2)学生分小组活动——挑选文具。然后交流。

(3)教学0.1元。

a.根据学生挑选的“橡皮是0.1元”,引导学生回答:“1元有几角?”“1角占1元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元?”学生回答后,教师借机告诉学生“还可以写成小数0.1元。”

b.让学生跟读两遍。

c.说明0.1元表示十分之一元,0.1元的小圆点叫小数点,写在0的右下角。

(4)教学0.2元。

a.根据学生挑选的“铅笔芯0.2元”,引导生回答:”应付多少钱?”

“2角占1元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元?”“还可以写成小数是多少?”

b.齐读一遍。

c.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和0.2元表示什么。

(5)数学1.3元。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带的1元3角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思考:“你还可买什么?最多可买几件?”

3.过关游戏.(买完文具后,电脑显示门打不开)

(1).电脑显示思考题。

a:1米有几分米?

b:1分米用米作单位就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

c:3分米用米作单位就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

d:猜一猜小女孩的身高是几米几分米,用小数怎样表示?

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和获得的知识,大家分组讨论,作好记录,然后派代表回答。

(2)显示门开启(学生欢呼)

(3)“乘车”回校。(音乐响起)同时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1、2,填书上,评讲时演示,抽一两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2、P119/1、2,填在书上,然后互批,同时显示标准答案。

3、补充练习(显示过关游戏中的三道题,要求小数来表示)。

(四)总结.

回忆今天你认识了什么?(揭题)有些什么收获?

(五)实践活动

1.要求学生课后统计本组“立定跳远”成绩,汇总时用一为小数来表示,并排出前三名。

2.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