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角度上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反思论文

文章 2019-07-13 06:32:14 1个回答   ()人看过

1 引言

中西方翻译活动自古皆存,但翻译研究的确立,则是在美国翻译理论家詹姆士·霍姆斯(James Holmes)发表的题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论文之后。该论文构建了翻译学的基本框架,翻译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登上学界的舞台。

在中国,不少翻译学理论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也不乏多种设想和描述,但总的来说,依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框架,更多的是沿用了西方的翻译学研究体系。世纪之交,“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逐步受到挑战,对构建一个基于东方思维的翻译理论的需求愈大。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是近年来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从翻译生态的视角出发构建的。这一翻译理论的建立,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乃至翻译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国际化、专业化、技术化的翻译市场给新技术提供了需求,教学中补充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训练也是大势所趋。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区别于机器翻译,是以译者的主动性为核心,与生态翻译学的理念相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以这一翻译视角来把握翻译教学的理念方向,探索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实践方法。

2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Ecology)和翻译学(Translatology)结合起来,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

生态翻译学理论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适应/选择”为基本原理和思想指导,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这一定义,将翻译研究视野扩展到了整体翻译生态(译境)、文本生态(译本)和“翻译群落”生态(译者),探讨此三者关系。

一方面,译者适者生存、发展;译品适者生存、长效;另一方面,这三者以译境为限,以译本为据,以人为本,体现较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换言之,这一解读将译者作为整个翻译过程的核心,结合原文、源语、译文这三者的生态环境,互相关联读者、文化、语言、作者和社会交际等因素。

3 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构建翻译教学生态系统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机器翻译领域,谷歌推出了全新的整合神经网络的翻译工具——谷歌神经机器翻译系统(GNMT: 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将并且这一系统将最先投入到最困难的汉英互译领域,给人工翻译效率带来冲击,但这一翻译系统依然缺乏对上下文语境的判断能力,译文水平尚不尽如人意。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区别于机器翻译,以译者为核心,以翻译记忆为依据,对译文进行译前、译中及译后编辑,把握译文生态环境,并通过项目管理对翻译项目进行整体把控,促进跨文化信息的转化,体现了人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或缺其核心技术和功能,与构建翻译生态环境相符。

将生态翻译理论应用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核心、强调自主翻译学习。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师生的关系应从“授”与“受”转变为翻译生态环境中翻译活动主体间的平等互动,通过社交工具(如微信),或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蓝墨云班课)来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使师生的知识、认知和生活世界融合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3.1 语料库驱动的翻译教学

随着语料库方法的引入,其作为翻译教学的资源和手段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关注。这一方法是在翻译课堂上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建立针对特定专题(如财经、法律等)的翻译语料库,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且最终建成的翻译语料库亦能成为学生将来工作时有用的翻译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基于语料库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模块:一是教学模块,一是语料库模块。这种平台应该融入基于过程的翻译教学法思想,并能够充分利用语料库方法与资源的优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译者的主动性,创建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介入支持的翻译教学环境。而现今校企合作开发的翻译模拟实训平台或机辅翻译教学系统多数都包含这两个模块,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思想为核心,以语料库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生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学核心。

以东方雅信的机辅笔译教学系统V5.0为例,其整合了其自身语料库,并提供双语平行语料库导入导出功能,建立翻译记忆,允许重复使用。这促进了翻译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也提高了学生对整体翻译生态的认知,促进译者适应、选择和文本移植,提升学生为译者的“主体性”。

3.2“作坊式”网络互动翻译教学

“作坊式”翻译教学即“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教师扮演调解者、组织者、促进者、监管者角色,以学生为核心,组织多人小组,默读、思考可能遇到的翻译困难,分享各自的翻译策略,并相互比较译文,最终由教师收集、评价最终译文。

这种教学模式,最佳实现途径即网络化的互动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师-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建一个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同样以雅信机辅笔译教学系统V5.0为例,教师端可以进行教学管理、教学评改、在线答疑,学生端能够进行翻译在线学习、实训演练、在线提问、在线交流,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和中心的机辅教学系统连接,整合实现“作坊式”网络互动翻译教学。

3.3 项目管理教学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其中一个重点功能便是翻译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的建立、整体评估、术语库导入、预翻译、项目拆分等。现今大型的翻译项目,区别于以往,要求多个译者协同翻译,以提高翻译效率。尤其是一些应用性文本,如科技、商务、旅游、公务文本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目的,受时限、人力资源分配的制约,尤其需要“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使翻译工作系统、有效。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实训小组,分配项目经理、译员、审校等角色,进行完整正规的翻译流程处理。学生项目经理负责翻译的内容进行处理,形成电子文档,然后导入到系统中,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项目经理进行翻译内容的分发,即指定译员和审校。译员通过CAT的方式进行翻译,保证翻译的质量以及速度。审校查看翻译的内容,进行分时段审校。这些角色都由学生译员担任,不仅仅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更面向市场,培养学生译员对整体项目的把握,培养优秀的管理者。在教学中融入项目管理的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项目流程和管理理念、方法,促使学生熟悉翻译市场生态系统。

4 结语

生态翻译学以东方哲学高度重新观察研究翻译活动,跨越了学科界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沟通一致的趋势,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翻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那就是由过去的单一学科研究视阈,转向跨学科、多学科研究范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翻译已无法完全满足高效翻译的需求,需要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解放人的手”,翻译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软件独特的教学体系和功能,较传统翻译教学而言,对构建以译者(学生)为核心的独立主体具明显优势。以生态翻译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教学,给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同样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