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社区的工作总结

文章 2019-07-13 07:03:33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回顾2010年以来有关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论文、专著,从核心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运行模式、建设中要素重要性以及研究者发现的不足等角度进行梳理,加以综述。

关键词:智慧社区、研究现状、运行模式、综述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正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最终成长为一个创新、高效、安全、和谐的城市系统。社区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单位,城市居民必要的生活空间,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更是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自2010年以来,部分学者把研究方向投向智慧社区,本文针对这些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为今后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基本概况

自2010年以来,有学者陆续开始研究智慧社区,搜索知网发现,绝大部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都出现在2012年以后。智慧社区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情况基本是2011——2012年,学者主要研究智慧社区的概念,明确核心概念;2013年则主要研究各个部门或是组成要素在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到了2014年,学者开始研究进一步深入社区家庭的问题。

三、研究主要内容

(一)核心概念的涵义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的社区形态。由于未给出明确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大致如下:

国际上,美国杂志Insight将其定义为:“智慧社区”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项重要领域进行改革。在国内,张澎认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

管理形态社区。可以归纳:从管理角度切入,智慧社区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管理形态的社区;从技术角度切入,智慧社区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的社区;从最终目标切入,智慧社区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便人们生活为目的的社区。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的研究,国外的成熟的智慧社区的基本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主管,企业、非盈利部门级居民参与政府出台建设指南,社区指定建设纲领与建设方案,即社区的规划通常有州政府或省政府规划,社区细化实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件。

针对社区服务建设,刘君发现我国社区服务还是存在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服务人才短缺,整体素质偏低,社会参与面较低,社区服务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因此,我国在初步探索智慧社区建设的时候,有成就但同时存在问题。虽然,前面的研究者考虑到这些问题,但没有进行深究,研究比较宽泛,不能给具体操作带来可行性的指导,这也是他们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国内运行模式

在整理文献过程中,发现已形成体系或形成特色的运行模式的社区有海曙的智慧社区、清华园街道的智慧社区,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中逐渐形成的各类模式。

1、海曙智慧社区

吴胜武重点研究了海曙的智慧社区,提出其运行模式和系统结构。

海曙地区地处宁波市中心,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技术实现上,海曙智慧社区包括五个层次和两大保障体系。五个层次从下而上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而两大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和信息安全保障。

在运行模式上,分为社区运行和运行保障两个方面。社区运行方面,海曙区结合信息资源中心平台,将理空间库、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以及各种应用专题库等其他资源库,围绕社区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健”等方面进行平台建设。管理上,构建社区应用专题数据库,实现以地理空间信息为载体的深度信息资源融合。

2、清华园智慧社区

王京春重点研究了清华园街道,总结归纳了其几个应用系统。

清华园街道从2005年起着力于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探索。通过几年的摸索,已形成清华园街道智慧社区实践的基本雏形。

首先,通过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展示社区情况。其次,通过综合安全管理系统保障社区安全。再次,形成的综合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卫生保健。最后,该智慧社区还建立去辖区服务商的闭环管理系统。

3、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刘君研究智慧社区服务时,总结归纳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形成的三种模式:北京模式、广州模式、杭州模式。北京模式就是政府统一投资管理,广州模式则是政府和基层通力合作,杭州模式是一种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模式。

这些模式虽然不能在其他地方照搬照抄,但我认为研究者研究智慧社区运行模式的方法值得学习。

(四)建设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作用

在建设智慧社区过程中,伍堃认为政府应在其中扮演主导作用。这是她基于基本国情、政府作用以及居民自主参与意识薄弱、非政府组织发育迟缓现状的考虑。她主张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应该扮演以下几种角色:相关政策的出台者,建设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建设的主要资金拨款者、部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者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者。

(五)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前面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几点被多次指出,问题比较严重:

一是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自智慧社区提出至今,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智慧社区”基本体系架构。

二是许多数字化社区服务平台单独开发。大多数服务平台都为某个社区“量身定做”,无法满足技术应用的大覆盖面需求。并且,重复开发,增加运营成本。

三是符合要求的社区服务人员缺乏,人才体系不健全。“智慧社区”服务人员需要较强的信息化等专业知识,而目前的社区工作人员普遍不能满足要求。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这些都有待优化。

四、文献分析基础上的讨论

从所分析的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对智慧社区的最基本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核心概念的界定、从大背景下梳理出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脉络,这些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夯实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比较成熟的智慧社区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智慧社区,并总结归纳了具有特色的社区运行模式和系统架构。当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不足,为之后的建设和研究提供思路。

篇二:社区服务智慧化建设

——xx街道三个转变和一个共享推动智慧服务惠民生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服务,建设的重点在于便民惠民。作为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终端”,xx街道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打造幸福美好xx”的梦想目标,在建设“智慧街道”上深入探索,结合实际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和一个“共享”,推进服务“智慧”化发展。

从“常规思路”到“智慧理念”实现工作思路的转变

xx街道作为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各方面发展优势不足,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打开突破口,街道党工委书记xxx在年

初的工作研讨会上强调“再按照常规思路工作,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街干部必须注入“智慧”理念,要时刻创新工作理念,紧跟区委建设“智慧二道”步伐,充分发挥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要把创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要注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速服务效率、细化服务质量,实现服务智慧化”。

从“开门办公”到“网格覆盖”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

推进服务智慧化,需要运用更加智慧的方式去实现,在社区“开门迎客”已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时代群众对服务便捷化、信息化的需求。xx街道将紧跟区委、区政府的规划设计,建立完善居民信息大数据系统,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和社会治理平台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网格事件发现及时、受理便捷、处理迅速、服务高效。强化培训,提高网格员队伍整体素质

能力,建好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平台,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做到好使管用,实现服务群众从“开门办公”到“网格覆盖”的转变。

从“马上就办”到“提前服务”实现服务效能的转变

手指一点,随时随地就能查看办事流程,提前预约挂号、查询办事进度;通过手机终端进入“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享受社区服务,上传、下载表格、图片、视频等……今后,随着街道“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智慧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这些智慧应用将为办事群众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2015年,xx街道在高标准抓好“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做到群众事务“马上就办”的同时将延伸使用现代信息办公技术,探索运用在办事大厅开放WIFI资源,订制具有在线查询功能的APP、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方便居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办理流程、时限、进度及结果,使服务再精细、再提前,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从“社区单干”到“企业参与”实现智慧服务资源共享

社区是服务群众的主体,智慧服务中企业参与更不可获取。xx街道结合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社区服务模式,准备引入xx省智慧社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以万科社区为试点,探索实施“智慧万科·幸福千家”项目。社区为企业提供居民服务需求项目,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居民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下单,实现居民足不出户一键点击,便可获得全方位的生活配套服务,包括物业服务、社区论坛、超市商品配送、农产品配送、家政服务、便民服务、周边商家服务等,速满足业主生活需求。(xx街道 xxx)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