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诺言》教学设计范文

文章 2019-07-13 09:57:50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划、品味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讨论、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理解信守诺言、讲究诚信的可贵。

说明:

本文是一个只有四千多字的小短篇,作者通过一个近似玩笑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诚实守信。文章的篇幅较长,因此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时,文中人物的对话非常多,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揭示了人物的形象,而六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朗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圈划等方式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最终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从分析人物的对话入手,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说明:

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故事脉络既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因此将之设为教学重点之一。本文的另一教学重点在于主旨的把握,课文中人物不多,但对话较多,可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为进一步深入地把握主旨作铺垫。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诚信的可贵。

说明:

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分析,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接触的东西比较多,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也比较大,大部分学生的想法比较现实。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受到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并未真正成熟,仍处于逐渐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诚信这一精神品质能融入学生的思想、融入他们今后的生活,是个难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请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诚信的成语或故事,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通过互相交流,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此环节为预习作业的检查,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 请每位同学自由、快速地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请几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点拨,指出概括文章时的注意事项。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章内容并交流。理清故事脉络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前提,且现在很多学生不会概括,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习如何概括。

三、再读课文 深入感悟

请学生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文中的这位小“中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描写。

2、文中“我”对孩子的认识有着怎样的过程?

3、文中那位少校认为“他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对此你同意吗?

(1)结合问题,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圈划。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关键句、段的分角色朗读。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文本,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品味语句,深入感悟

四、交流互动 把握主旨

激疑:

1、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2、为什么“我”相信“他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你认为真正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3、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逐步统一认识,感动之余有所感悟。角色互换的方法更易让学生走进文本,身临其境,因此也更容易展现他们的真实想法,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

五、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积累好词好句。

2、推荐阅读秦文君的《一诺千金》

3、选做题。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小片段,谈谈你对“诺言”的看法。

2)请搜集一些和诚信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制作一张诚信小报。

3)请将《诺言》缩写成一段小故事。

4)编排一出课本剧。学生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不应仅仅局限在单篇课文的学习。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自我。

六、思路点拨

1、从理解主题的角度入手。这是一篇令人过目不忘的小说,虽然时代不同、国籍不同,但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却是相似的。文章较长,教师也可在课前事先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到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可与《一千张糖纸》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并搜集一些报章杂志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辩论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从以读促写的角度入手。本文有着精彩的人物描写,尤其是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全文以对话为主体展开情节;又以“我”的心理变化来表现对孩子的认识,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