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论文

文章 2019-07-13 10:04:57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童话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几种误区: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剖析剥夺体验、牵引制约参与等。要克服这些误区,让童话精神进入课堂,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趣味为依据来选择童话,应该以引领儿童成长为目的,主动唤起并保护儿童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童话;审美;教化;认知;体验

童话是儿童的天然精神食粮,儿童天性喜欢童话,但是据笔者调查,当童话进入课堂后却常常失去孩子的宠爱。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童话教学中,童话最本质的精神,即其快乐、幻想等特性常常被成人剥离下来,丢失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童话不再是“童话”,从而导致了孩子对童话的淡漠与厌恶,童话对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引领、对于儿童美的陶冶在教育中竟然成了一种理论奢望。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童话本质精神的失落在教学领域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笔者通过对童话课堂的观察,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教学误区:

(一)教化僭越审美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哪个版本都编排了不少的童话。笔者统计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其中约有50余篇童话,每篇都是教材编著者精心选择的经典、优美作品,像《小蝌蚪找妈妈》、《小猫钓鱼》、《皇帝的新衣》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童话作品多半仅仅被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教师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的引导,把形美、意美、音美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还美其名曰“寓教于乐”,实际上这些忽视童话审美特征的做法,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

案例一:《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师: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师:对,小猴子做事不认真,他做事情不专注,三心二意,这件事没有做完就想做下一件事,这样呢,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我们小朋友呀,千万不能学小猴子。对不对呀?

这是一篇颇符合小学低年级孩子心理的童话。小孩子做事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持久,每个人都难免像小猴子一样做事。所以这篇童话故事让小孩子读了,他们会情不自禁想到自己,乐得“咯咯”笑吧?我想我们是不是不应该一味否定小猴子的行为呢?首先,小猴子的行为跟年龄有关,这是年龄特征决定的行为。其次,小猴子虽然空着手回了家,可是他这一天不是也很快乐嘛。而且文本虽然简单,但像简笔画一样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读了这样的童话以后,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来。老师是不是也应该花一点时间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猴子的行为、心情呢?如果把落脚点放在拿小猴子做反面教材,教育小孩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上,当教化目的淹没了审美活动时,对小孩子来说,学这篇课文一定减少了很多乐趣。

(二)认知大于感知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有种误解,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人的智能,促进人的理性发展,传统的“教学认识论”强化了这一观点,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过于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以培养、训练儿童判断、推理能力的理性教育为主要任务。在童话活动中,老师把重点放在以童话为工具的认知、语言活动上,以让儿童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学会语言为终极目标,忽略了侧重儿童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能力发展的感性方面的教育。这种较多功利性、缺乏审美性的教学,远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以致师生的情感、体验、感悟等在知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一现象其实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化遮蔽审美的表现之一,或者说在童话功能观上以教化遮蔽了审美,在童话教学中就会产生认知活动大于感知活动的误区。

案例二:《小猫种鱼》

《小猫种鱼》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一篇童话体裁的看图学文,语言简洁,生动有趣,是的,如果鱼儿能像麦子一样布满整个田野,像花生一样埋在地下悄悄地生长,,像丝瓜一样倒挂在绿藤上活蹦乱跳,这些是多么温暖的瞬间,多么可贵的想象。但是我们的老师是如何来讲解这篇童话的呢?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指导行为,几乎全部是围绕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没有对审美体验的引导。甚至连课文的立意,也以科学知识为依据来总结。本来一篇充满童趣童心的童话,我们的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小朋友们,你们仔细想想,小猫种鱼能收到小鱼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鱼不是生活在土里。

生:因为鱼离开了水就会死。

师:说得真好!小猫看见农民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到很多果实,他就学着种小鱼,可他不动脑筋,不想想小鱼在土地里是不能活的,更不会长出很多小鱼的。小猫不动脑筋,把别人的办法生搬硬套到自己这里来,我们小朋友不要向他学习啊,对不对啊?

原本心生好奇,还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的学生被老师的暗示性问题给死死地卡住了,从此以后只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只会认为小猫种鱼的可爱行为很愚蠢,如此教育真正是枉费了童话作者、教材编者的一番苦心。其实,小猫种鱼的行为固然幼稚固然傻气,这种幼稚傻气又有什么不好呢?它不是充满了童趣吗?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不恰好跟幼儿一样吗?其实这只小猫不就是一个喜欢模仿成人的小孩子吗?小猫种鱼跟爱迪生趴在鸡窝里孵小鸡的行为又有什么不同呢?这难道不是创造力的萌芽吗?我们怎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来否定小猫种鱼的行为呢?这样的童话教学一方面无形中在暗示小猫的做法是错误的,像小猫一样是可笑的,打消儿童畅想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少了儿童感知童话时的愉悦感。

(三)剖析剥夺体验

文学中的审美体验是鉴赏主体以强烈的情感色调参与文学活动,融入文学作品,与剧中人同喜共忧的一种现象,是文学鉴赏活动所关涉的核心所在。孩子在文学欣赏中想象的丰富性和对形象感受的真实性、深刻性常常是成人不可企及的,他们常会与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同爱同恨、同悲同喜,并达到忘情的程度。有时他们还需要毫不掩饰地抒发和表现欣赏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身体力行那些有趣的情节。这本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当孩子正读得津津有味时,或正在凝神倾听,沉浸在童话世界中时,我们的家长或父母却不停地打断他们,用成人的讲解替代儿童的阅读,非得给他们做故事讲解员,喋喋不休……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童话中,水罐变化的次数并不是重点,重点的是故事的整体以及其曲折性、神奇性,当然背后蕴藏的内涵也很重要。但课堂上老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间或让学生解释一些新词的意思,完全把学生引上了一条非审美的道路,固然,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学生也总结出了“水罐是会变的,变得很神奇,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中心思想,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的词的意思,难以有心灵的触动,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体验。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河流。

(四)牵引制约参与

童话审美活动应该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体验,进入童话境界中去。可是我们的老师却老想孩子跟着她的步调齐步走,能够明白同样的道理,不允许有个人的声音,所以在课堂上就经常出现硬性牵引现象。老师经常问“说明了什么道理呢”,“我们小朋友要像乌龟学习,不要像兔子那样,对不对啊”,非要得到小孩子的齐声回答之后,才感到心满意足。于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孩子们一个个明白了课文中蕴涵的道理,课堂按照老师的预期按部就班的进行,整堂课最后圆满结束。如果其中有个小孩子硬是不识相,总是出现“不和谐音”,那么老师一定要“帮助”他明白过来,才算松一口气。那么这种按部就班到底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还是老师的生拉硬扯呢,让我们看以下的课例:

案例四:“我要吃鱼”

在一堂幼儿园中班的韵律课上,老师以童话故事引领小朋友进行韵律活动。“有一只小熊,在森林里玩,他蹦蹦,跳跳,……咦,这棵树上有蜂蜜,真好吃呀……”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小熊吃蜂蜜的动作。这时一个小朋友突然大声说“我不要吃蜂蜜,我要吃鱼。”他期待地看着老师,可是老师没有理他。于是这个小男孩干脆跑到老师跟前,说“小熊很喜欢吃鱼的”,“我想让小熊吃鱼”,于是,这位老师说了句“嗯,现在小熊是在吃蜂蜜啊”。小男孩于是退回到外圈,嘴里喃喃自语着“我不喜欢吃蜂蜜的”,根本就不愿意做动作,这时我们一位客人老师悄悄上前拍了小家伙一下,“快跟老师做呀”,这位初解人性的小家伙竟然学会了推脱“我今天不舒服”,于是整堂课在他的喃喃自语、做壁上观中度过。

其实这样的场面并不少见,每个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不同,对老师的启发引导行为未必能有一致的反应,尤其是童话课,我们前面提到过,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体验,也许这种“不和谐音”恰好说明了儿童真正在思考与参与,而不是“随大流”和盲从,如果老师硬性把儿童拉回预设的轨道上,那可能就会像上面这堂课那样了。其实老师需要的也许就是“好啊,吃鱼也很好啊,那你就来吃鱼吧,其他小朋友,也可以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哦”这样一句话,其实这样,这堂课学习韵律动作的目的一样可以达到,还解决了这位小朋友的问题,使他也能参与进来,同时也许引发其他小朋友也来动脑筋,“吃”一些其他东西,更能激发参与的兴趣。这样就不会导致这位小朋友在教师的硬性牵引下,自己的想法没有被肯定,所以对活动丧失了兴趣,自己把自己放逐在课堂之外了。

二、童话教育应该树立的理念

让童话精神进入教育,在童话活动前,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趣味为依据来选择童话,而非以成人的意志;在童话活动过程中,应该以引领儿童成长为目的,主动唤起并保护儿童的独特体验。

(一)尊重儿童的趣味

当前儿童读物相对以前可谓是空前的丰富,图书市场琳琅满目,这一方面给儿童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自由,却也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痛,如茅盾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出的疑问,“给他们看什么好呢”?你怎么知道这本书、这部童话,是孩子喜欢的?成人受了“污染”的眼光,怎么能为孩子判断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曾经定出适合儿童阅读的六条标准,台湾童书出版界人士何琦瑜则非常直接地建议从快乐、能力、幸福感三个方向为孩子选择读物。笔者认为,为儿童选择童话,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使孩子快乐的书。

相对于成人文学,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更多地提倡愉悦性、快乐性。被喻为“当代日本图画书的舵手”,创造出无数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松居直,认为选书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守则,就是让孩子感到“快乐”。松居直提醒,成人一定要抑制住教育孩子的冲动,设法让孩子融入书中,获得真正的喜悦。在国外的儿童读物中,有许许多多看起来毫无“用途”的幽默、趣味读本,历险童话等,只是希望孩子从阅读中体验到快乐。青岛海洋大学的朱自强近年编写了一套《快乐语文读本》,大受孩子们的欢迎,毫无疑问,高举“快乐”旗帜是其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2、洋溢爱与情感的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爱与情感的需要,缺少足够的爱与情感,人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儿童处于成长期,尤其需要真挚而丰富的情感。那些饱含爱与感情的作品,它们“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使儿童学会关爱别人。如颂扬父母与孩子间亲情之爱的《杨比比扬奇遇记》;如反映兄弟姐妹之爱的《野天鹅》;反映朋友之爱的《小狗的小房子》……儿童在接受这些作品时,必然要“反读”作品,从而在其中反观自身,这势必会对儿童进行一次“爱的教育”,让他们理解人世间的真爱与深情。

3、反映儿童成长的书。

童话活动不能一味顺从儿童的兴味,还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与引导,对于反映人性、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童话也是老师必须考虑的范围。儿童本身是渴望成长的,他们对这些深刻、高贵、永恒的精神和价值同样感兴趣。

(二)唤起儿童的体验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17次之多,主要是就文学作品教学而言的。在文学活动中,“体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一种生命活动,由于童话浓厚的文学性,教师尤其要调动起儿童全部的情感,使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入童话世界,用全身心去拥抱童话之美。所以,每一个善于组织童话活动的教师,都必须关心儿童在童话活动中的体验,要将童话教育由知识技能本位变成体验本位,主动唤起并珍惜儿童产生的审美体验,切莫因自己的粗暴行为妨害了儿童的体验。

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唤起儿童的审美体验。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有感情地讲述、朗读,借用多媒体的音乐、画面,让儿童表演等多种途径,努力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与意境,使儿童进入到审美意境,获得自身的体验;也可以自身的体验来引领儿童的体验,以局内人的身份呼唤、感召儿童,一起进入童话世界。童话作品中有很多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却难以仅凭知识去理解的东西,比如美,比如高尚,比如价值等,这些因素都只有凭个体的情感、直觉去感悟或亲身经历。

其次,教师要呵护儿童的审美体验。当审美体验一旦发生时,刹那间便感到审美对象的美,这是一种与科学的“理性直觉”不同的“诗意直觉”,审美直觉有“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的特征。所以有时当老师觉察到儿童已经进入了这种难得的美妙境界时,可以给儿童安静领悟的时间,也可以继续以一种共同体验者的身份组织活动,切不可随意干扰影响儿童,因为体验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特征,一旦被打断,让人十分扫兴,也很难再度进入状态;也不一定非要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因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美有时是不可言传的。

第三,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不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童话欣赏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情感化,儿童在阅读或聆听中,对同一童话产生的体验是不同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按接受美学的观点,是因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因此对于同一篇童话,教师毫无必要强求一致,一定要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口述出“同一个道理”是非常荒谬的做法。

(三)引领儿童的成长

文学、教育应该引领儿童奔向更高尚更智慧的灵魂。而且,这种引领是必须的,因为稚嫩对成熟有着天性的渴求,这是“一种渴望参与生活,独立不羁和受人尊重的人类本能愿望的体现”。童话教育要想发挥引领儿童,提升儿童的作用,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挖掘童话中儿童成长的主题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母题,大多数童话,无论其题材都饱含着对儿童生命成长的关怀。有的是通过引发孩子们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成熟与完美,如安徒生童话中,孩子们在《海的女儿》里领悟到爱的含义、灵魂的含义;在《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里领会到淳朴的欢乐和爱的魅力。有的童话是通过描绘人类的美德来引导儿童,如《柳林风声》通过癞蛤蟆、老鼠、鼹鼠和獾等动物的故事,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情谊;《最想听的话》则以温情的笔调描绘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有的童话则是反映儿童在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与问题,以童话人物的反应来启示儿童如何应对生命中的困境与艰辛,如《铁路边的孩子们》反映了艰难生活不能泯灭诗意和温暖,幸福的生活终会来到;《雷公糕》用奇妙有趣的办法帮小孩子征服对雷声的恐怖。还有的直接描述儿童的成长故事,如《小鹿班比》描述了一只鹿从出生到成年的成长故事;《丑小鸭》则描述了成长的艰辛与希望。在为儿童挑选童话,或指导儿童阅读童话时,老师应该注意这些暗含的成长意绪。

2、适当指导儿童欣赏

儿童在感受事物和审美时是比较浅层次和粗线条的,但儿童的审美意识又是发展向上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班马提出了童话创造的“儿童反儿童化理论”,即童话作品的创作不能一味的迁就儿童的简单认知水平,否则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浮躁与肤浅。同样,在对待童话的阅读与欣赏上,教师的指导也不可仅仅停留于情节给孩子带来的刺激,而应通过审美使儿童的心灵获得一定的生长。一个小学生在阅读童话《鱼灯》时,最初并没有真正读出童话的内蕴,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在妈妈的引导之下,通过大声朗读陶醉于童话语言的美妙,一步一步融入童话意境,时而叹息,时而惊奇,时而紧张,时而感动,仿佛自己变成了那只执着、坚持的小红尾,当最后妈妈问她的感受时,她脑子里似有许多想法,但思考了许久不知如何表达,这时妈妈及时点透,使她进入故事意义的深层内涵,豁然开朗。儿童已经进入了童话境界,但囿于年龄的原因,思而不得,已经到达了孔子所说的“愤”与“悱”的状态,此时的“启”与“发”必然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儿童把童话欣赏进行到底。

童话为儿童提供了一块“诗性的智慧”园,“它让孩子沐浴在自由而充满诗意的童话里感受生活的激情,让孩子沐浴在‘诗性的智慧’里,教育孩子向真,趋善,求美。”一个人的成长就如一棵树,只有它的幼苗是健壮的、笔直的,它才能长成一棵挺直的参天大树,童话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正确引导的作用,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好:“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远处的河岸的对岸辽阔的田野景色就不会如此使我感动,世界对我就不会这样富有魅力。”

1[C]茅盾:给他们看什么好呢,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太原:希望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页。

2[M]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91页。

3[M]古留加著,贾泽林译:康德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1页。

4[C]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

5[M]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页。

6[M]包鹏程:童话中的诗性智慧,儿童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42页。

7[M]周国平:精神的故乡,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