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文章 2019-07-13 11:21:25 1个回答   ()人看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同时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赋予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为此,在面向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谨就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做法略作总结。

语文课堂对话化

语文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精神与生命本质的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途径,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生命的灵动,完善学生的人格,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对话。对话是彼此之间的倾听,是师生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分享的过程。教师在对话中应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找到进行对话的具体方式。

教师在对话中设计问题要与目标与学情联系起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对话环境。如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中有一板块“生存选择”,板块由《报任安书》和《渔父》两篇文言文构成。文言文教学一直有重“言”而轻“文”的倾向,用问题探讨的方式来学习,也许对文言文对话创设良好的环境。事实上,教材编排的意图也非常明显,通过司马迁和屈原的生存选择比照互映,我们以“选择”作为切入点和关键词来设计系列问题。

问题一:司马迁对于自己身受宫刑是怎么看的?

问题二:“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

问题三:司马迁的选择和屈原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你怎么理解他们的选择?

问题四:他们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呢?

这些问题设计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性地解问。“生存选择”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设计问题利用两者不同选择的对立统一来引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当然在探讨过程中多鼓励,多引导。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通过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感受到来自作品深处的本质力量,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语文课堂生活化

语文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谓语文课堂生活化,指以作者生活、作品生活、课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教师生活阅历积淀和学生生活阅历等为基础,深入理解现实与文本的差距。教师充分调动师生间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依情据理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走进作者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用意。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徐志摩《再别康桥》,高一的学生刚离开初中母校,踏入高中,对初中母校应该也有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感。因此我执教此课这样设计导语:当我们路过初中校门时,当我们看到曾经点燃我们青春的地方,看到我们学习的教室,我们的内心有一种什么的感受?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徐志摩的母校离别歌——《再别康桥》。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把教科书与现实生活这本大书融合为一体,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提升生活,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悟生活,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观。 文言文教学文言虚词在语文教学中是比较枯燥的知识点,但也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同是复习18个文言虚词,传统复习课往往以单项解释例句进行,而编写新材料可集中复习,异曲同工,但新材料的复习是在同样的训练点上达到不同的思维训练,并使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对文言虚词“焉”的复习课曾结合校园环境自拟材料:

(二高)校之西南有林,林间坟冢相属焉。(息)州人生于斯边,卒而葬焉。其间多碑,语焉不详。丛林郁郁,望之,森森焉,人迹罕至。雨打松柏,似众鬼邀客,人固辞焉,人至又加少焉。吾行其间,独不惧,思之,肉之不存,魂将焉附?何畏哉?碑前常香烟袅袅,有孝子祷曰:“谨食之。”逢时而献焉。于是余有叹焉,若生前不孝,供品于前又何加焉?坟堆累累,若此,百年将焉置生人?

百十余字,集中了十个焉,涵盖了几乎所有用法。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以指向生活为归依,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语文的内涵。

语文课堂学习自主化

自主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不是教师对其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作用不是“授鱼”,而是“授渔”,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创设有利条件、环境,启发学生如何去学?应该学什么?

自主学习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已掌握一定的知识面上,通过自主学习,从教材中再获新知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知识。它是在教师传授一定学习方法上进行的,比如“六学自主学习法”。即通过“读、圈、查、分、画、批”六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内容是:

1、读。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圈。用笔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疑难的地方。

3、查。利用字典、词典查出生字词;

4、分。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整体把握行文思路;

5、画。画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用得妙的词语。

6、批。在用得精彩、准确的词语、句子旁边注明含义、特点以及自己的见解。

自主学习还包括探究性自主学习。探究性自主学习是在学生基础性的自主学习上的发展,它是学生在掌握课文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自己进一步独立思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高层次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趣味、又有理论深度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如人教版第四册戏剧单元《窦娥冤》这篇文章重点理解窦娥的社会悲剧,教师可设计现代电视剧《又见花儿开》剧情节选进行比较农村少女杜鹃外出打工被人贩子骗进深山,被侯村一个农家老太太领走,给儿子当老婆。在人贩子的威逼下,她被强迫在结婚证书上按了手印。婚礼那天夜里,杜鹃准备反抗自卫,没想到她的“丈夫”侯强却是个好心人,他告诉杜鹃不必担心,他不会伤害她,会帮她离开这里的。警察接到侯强报警后立刻去解救她们。后来杜鹃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现代女性,人们在她身上已经看不到痛苦的痕迹。走在大街上的她已经成为一个都市白领——一道靓丽的风景。对比阅读后学生很容易理解《窦娥冤》的社会悲剧。最后设计比较人物形象: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冤屈时的反抗,写一篇小作文。学生小论文精彩纷呈。

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教师应大胆地让我们课堂进行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创设引导我们语文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悟语文,感受语文的人文内涵;语文课堂更应提倡自主学习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技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探索一分收获。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高中语文教学灿烂的明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