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电脑辅助传统声乐教学的研究论文

文章 2019-07-13 12:45:00 1个回答   ()人看过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运用,它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师范院校的声乐课中,运用电脑辅助声乐教学,效果良好。

声乐教学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多种练声及训练手段,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发声方法。由于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往往凭经验努力使学生领会其技术要领。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教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而一名相对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带给学生的是一些抽象概念,使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教学效果不佳。

通过电脑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的不足,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录音录像,直观而形象地将上课的情况通过视频再现出来,教师可以对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点评和指导,通过有关声乐理论和声乐鉴赏等内容,帮助学生领会声乐中较难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丰富教学内容。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实践,感觉效果不错,学生比较欢迎,好处如下。

一、利用电脑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是主体,靠言传身教,这也是最早的意大利学派的美声唱法采用的教学方法,仅凭经验,而无明显的理论,只有教师教学生直接模仿。对于现在的师范院校的声乐课,大都采用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在一堂声乐课上,教师往往通过反复的声乐练习曲,力求使学生达到一种教师要求的声乐标准。然而,面对部分声乐条件较差、水平较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单靠传统的练声环节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种单一而枯燥的练声很容易产生疲劳,学生也感到枯燥;在唱歌处理的环节中,教师往往一边指导,一边又充当着钢琴伴奏的角色,很难集中精力指导歌唱。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利用电脑辅助完成,比如,就传统教学来说,练声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可以把已往的发声练习录下来,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调出学生历时的练声和歌唱音像资料,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播放学生的实录练声曲,让学生同步跟随练声,节省了教师的钢琴伴奏环节,从而,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指导学生的练声。笔者认为,这个环节在上课开始时运用比较好,这一过程叫“开声”过程。“开声”的目的是让歌唱状态先活跃起来,这个过程很有必要,每一个歌唱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因为在“开声”之前,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过细,其效果往往不大,只能浪费有限的上课时间;而当“开声”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去要求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声,做进一步的指导,效果比较好。另外,声乐教师易受声部的限制,给教学带来不便,如:女教师往往带男学生不如带女生容易出成绩,其主要原因是男生本来就难训练,加上声部不熟悉,就难上加难;男教师相对好一点,但在女声部,特别是训练花腔女高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电脑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把各种不同声部的音响资料保存起来,随时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声部的声音状况,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模仿声部的难题。

二、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可有效地对学生的声音进行对比分析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感到最大的难题是学生的声音不容易做到“集中”和“高的位置”,学生往往对声音的判断只是停留在主观的判断上,但通过录音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听到自己的真实声音,他们的确感到“发闷”的声音不好听,透不出来……为了解释声音的特性,教师可以把他们“发闷”的声音通过录音软件,将其进行提调,他们的声音就会立刻变得尖锐、明亮,音色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原来的声音频率达不到技术要求,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进行训练和调整。针对这个环节最好可以单独设立一门声乐录音分析课,通过反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声音比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客观辨别自己声音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歌唱机能,从而把握好演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过去声乐教学,一般是声乐教师自己来伴奏的,他们多半是即兴式的,往往对歌曲速度、节奏、风格把握不准,而且曲目范围也受限。常常看到声乐教师不情愿教自己不熟悉的歌曲,学生在这方面不能得到满足,电脑就可以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下载可供选择的歌曲伴奏存入电脑,有条件的最好连接网络,随时可以下载歌曲,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学的曲目加以了解,丰富曲目;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对学生要求唱的一些歌曲提供演唱示范。在处理歌曲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播放歌曲的伴奏让学生同步演唱,这对提高演唱水平和表演很有帮助。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如节奏、吐字、感情等问题进行处理,省去教师一边伴奏,一边指导的不便,可以更加集中精力,使学生更好地准确把握歌曲及演唱风格。

通过电脑视频也可以将歌唱家及学生本人的演唱状态客观地再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指导上课,从而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提供更客观的评价。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和接受,纠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笔者有一个学生在唱《黄河怨》时总是把握不准歌曲的内容,特别是引子出现的那段唱,应是一个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倾诉自己的苦难,音乐是凄凉而缓慢的。随着人物的感情发展,音乐节奏开始加快,这时演唱要将全部的力量推上去,以表现主人公失掉儿女的悲愤心情和向侵略者报仇的决心。在事先对这首歌不熟悉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准确,然而,当把这首歌的演唱通过视频播放,加上笔者的讲解,学生当时就被歌曲感染了,于是演唱有了内在的感受,演唱也打动了笔者,否则,要在此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局部问题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如:有的歌曲在结束前的高音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可以反复示范或讲解如何解决这些高音的方法;但也有学生对歌曲的局部能够把握,对歌曲的演唱完整性不够。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在很多场合下,学生往往不能对一些大曲目把握好,单纯就几个高音演唱不存在多大困难,但完整地演唱往往感到吃力,唱不下来。其主要原因是跟随伴奏演唱完整歌曲的机会少,他们多半是没有一个好的伴奏,加之自己自弹自唱能力又不强,缺乏演唱完整歌曲的能力,这样就影响了歌唱机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加大学生的演唱环节是锻炼学生演唱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开始上课时,将一些中小型的歌曲伴奏通过电脑的播放,让学生跟随演唱,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提高歌唱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演唱提出指导意见,或进行示范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比原来过多的练声要好得多。对一些较难的歌曲,教师可以通过分节处理或对歌曲演唱合理地分配力量,如《松花江上》这首歌不容易唱,特别是歌曲后面的连续高音不容易唱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歌曲开始时尽量省力,用诉说的感情去演唱,这样到歌曲的高潮才有可能用上力。所以,让学生多跟伴奏演唱,既锻炼学生的歌唱机能,同时加强对歌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把握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通过视频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歌唱艺术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侧重的是听觉艺术,不注重形象和形体动作的表演,特别是有些带表演性质的歌曲,如我国的一些民歌和歌剧,演唱者要有些表演的成分,如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巧儿的独唱《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在唱这首歌时要求演唱者尽量贴近角色,表现出巧儿的活泼性格和对甜蜜爱情的向往,要求演唱中要有些舞蹈动作和表演。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能歌能舞的演唱已成为时尚,即使独唱也要有点动作或找个伴舞;当然,我们的声乐教学不能照搬这种形式,夸大表演的动作成分,这要根据具体的作品而定。

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动作和表情,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播放一些有关演唱的视频资料,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些资料提高演唱风格和表情;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声部的学生播放有关歌唱家的演出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他们,比较他们。如笔者通过播放歌唱家演唱的《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的视频,让学生直接地感受歌唱家的演唱表情和动作要求,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推进和激励。

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将声乐教材里的一些歌曲及歌唱家的演唱搜集在电脑里,便于学生了解歌曲风格,提高了声乐的鉴赏力和审美意识。

总之,随着电脑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始接受,希望有关声乐教学的软件将来会出现,给教师上课带来方便。当然,声乐教学毕竟有它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声音的塑造方面,涵盖着很多“隐形”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靠教师的丰富经验来指导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脑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在一个课时中应占据一小部分时间,多数时间要靠教师在课上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要熟悉电脑的基本功能,使其为教学服务。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