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3 13:40:27 1个回答   ()人看过

物理教学的过程要有科学性、严谨性、条理性。在日常教学中要遵循这一原则,但有时我们自认为给学生讲清楚了,但在学生的理解总是显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看似懂了,实际上却是错的。这需要老师对学生拨开迷雾,寻找光明的道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在必修②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的教学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天体的运动、卫星运动。对于这些运动,我们都可近似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是前面一章匀速圆周运动的延续。研究圆周运动的重点是知道向心力的来源。某一天体围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这一点是这章教学中的主线。而在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中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时:设地球的质量m,卫星的质量m,卫星运动速度v,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得,对于地面附近的人造卫星,可近似认为到轨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即r=R,将地球质量m=5.98ⅹ1024kg和地球半径R=6.4ⅹ106m带入解得V=7.9km/s,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也称为环绕速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以上分析后,问学生懂了没有?他们都都说懂了。为了巩固知识,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现代宇宙学理论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密度很大的天体,成为白矮星或中子星,1m3的中子星物质的质量为1.5×1017kg。若某一中子星半径为10km,求此中子星的第一宇宙速度?

大约5分钟后,我叫了学生到黑板上演算,其他的学生在下面演算,课时发现不少学生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学生写了一堆公式,不着边际。为什么有这种情况?我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目标落实不到位。没有充分体会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次,教学过于死板,缺少让学生参与的机会,总是自己讲的多,学生参与的少。第三,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如果不设置梯子,让学生们去爬,怎能不摔跟头?对于新知识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入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