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淮阴行

文章 2019-07-13 16:31:01 1个回答   ()人看过

淮阴行是 新乐府题名,刘禹锡创制。为不可多得佳作。

其三

这是《淮阴行》组诗中的第三首。诗中借铜环来寄离情,语言浅近却情致深浓,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对丈夫依恋的绵绵不绝之意。淮阴,在今天的江苏省淮阴市。

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阵阵。

早晚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阵阵——船头上的大铜环,因为总是被人们摩挲,所以变得光闪闪亮晶晶。写铜环的“光阵阵”流露出女主人公羡慕铜环之意,铜环犹能得到 丈夫的“摩挲”,时时陪伴丈夫远行,而自己却要和丈夫分别,如何不让女主人公嗔怪。文中的“环”是隐语,与“还”谐音,其中寓含归意。

早晚使风来,沙头一眼认——早晚,相当于“何时”。沙头,指江畔、岸边。什么时候让风把船送回来,“我”在江滩岸边一眼就能把你认出来。这是对二人离别后场景的设想,写出了女主人公日夜企盼丈夫归来之情景。“一眼认”写出妻子对丈夫思念的那种热切的感情。

以往的离别之诗往往写得愁苦哀怨,无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还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样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凄苦的感觉。 然而刘禹锡的这首民歌体的小诗同样也是写离别,却能自出机杼,写得活泼清新。如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铜环寓情,尤其是末两句,设想分别后场景,全无柳永词中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楚,有的只是充满希望的等待。

明人陆时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诗镜总论》)这首小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写物妙绝,传情婉约。情意绵绵,饶有民歌特色。

其四

这是《淮阴行》组诗中的第四首,描写了一位少妇在码头给自己丈夫送行的场面。诗中略去送别场面的具体刻画,紧紧围绕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之情。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是什么东西让“我”羡慕呢?“我”羡慕丈夫那船尾的燕子。这个问题问的好生奇怪,回答则更是出人意外,在这依依惜别的场景下,似乎显得十分不得体,但下面的两句却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圆满的解释,也使整首诗的情感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因为女主人公想:那衔泥的燕子尚且能随船飞行,在船杆上休息,自己的丈夫无论是在睡觉还是在吃饭,它也都能天天看见。于是这 位少妇发出了人不如燕的感叹,曲笔写出她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出语温柔体贴,女主人公的缠绵、深情跃然纸上。

刘禹锡在诗 前小序称:“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说明了诗人一直在向南朝乐府民歌学习。而这首诗正是用比兴体来托物抒怀,体现了乐府本色。在我国的 乐府诗中有许多描写怀妻思夫之作,如《乐府诗集》中描写思念丈夫的句子“黄蘖万里路,道苦真无极”,表现出女子的相思之苦。与之相比,刘禹锡的这首小诗更 多欢快的成分,以燕喻人,生动而又贴切。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羡慕燕子的话语,不写离别之景,却处处流露出惜别之深情,曲折达意,婉约有 致,使诗风显得风流蕴藉,情韵深长。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律也。”(《苕溪渔隐丛话》引)这 一评价很好地概括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