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教育论文

文章 2019-07-13 20:06:35 1个回答   ()人看过

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是让学生藉以获得一种交往的语言工具。语文知识的内容必然会使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会使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一些语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两级分化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确定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帮助,来防止优等生骄傲不思进取,中等生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后进生消极、灰心、厌烦情况的发生。使各类学生在学习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情况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成绩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各自分类建立不同档案,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等级。

二、根据学生差异,制定教学目标。

在为学生定好等级之后,为了避免语文教学时一刀切的弊端,承认各类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首先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各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特点和教材规定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兼顾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总之,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

三、教学方式灵活,兼顾后进生。

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有差异,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有大小强弱之别,因此,在教学时要重点照顾中下生,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扫清障碍,才能促进语文教学中的中等生和后进生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指明方向,让优等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语文知识的新领域迈进,这样有利于上等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在课堂教学时执行不同标准,根据不同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不同为基础,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因人施教,做到让全体学生全部参与,共同进步,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语文的基本知识,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提出几个不同的要求,如下:

要求1:认识生字;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要求2: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要求3:诗中从哪一点看出李白是如何对孟浩然留恋的?李白具体是怎样做的?

其中问题1是对学习能力低以及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后进生的提出,以此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给他们展示进步的机会;问题2和问题3是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的,让他们对语文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这样既能做到提优补困,在课堂上把语文知识展开进行研究,又能同时检查后进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程度,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补漏,并且在突破重点或概括总结时,发挥优等生的原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从而帮助全体同学进一步理解知识,使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成立帮困小组

帮困小组,就是教学中特别要求优等生级别的每位同学帮助2~3名中等生、后进生级的同学。通过这种形式来创设一种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团结意识和不断向上的竞争意识。

五、布置作业尽量分为不同层次

一是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比较简单和基本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自我消化和熟练化。二是根据中等生的情况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使他们对掌握的语文知识进一步巩固。三是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强化,并且适当提升知识的强度,扩大语文知识的深度。使优等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方面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如在布置《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作业时,对后进生可以布置得简单一点,以此鼓励,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对于中等生及优等生就得要求学生对西门豹如何破除迷信和巫婆、官绅通过斗争表现出来的两种价值观的人以及事来进行对比和分析,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说或写出对美与恶的不同看法,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什么才是恶、丑,假。这种对于后进生的作业设计,不必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体现一个螺旋型重复上升的过程,体现一种逐步完善到成熟的过程。

六、单元测试区别对待

当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时,应该把每份试题分成三大类——基础题、提高题和强化题。其中基础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要求全体同学必做;提高题是供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优等生必做的;强化题则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等生必须做的。这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进一步的巩固所学到的语文知识。

七、对学生的评价要分别对待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引导和激励鼓舞学生信心的功能作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不同起点为标准进行的相应评价。比如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肯定他们其中的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在优等生后面;对优等生以竞争为主,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通过以上语文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有利于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并且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周永香.注重人文关怀倡导赏识教育[J].福建教学研究,2007.10

2王均、苏培成.开拓语文现代化新局面.见:语文现代化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赵东霞.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培养那些学习习惯[J].教学研究,2007.8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