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

文章 2019-07-13 22:21:39 1个回答   ()人看过

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释】

1.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宋永嘉中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

2.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

3.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世族。成古丘:是说这些人都已死去,只留下了他们的古坟。

4.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排列,南北相连,故名。陆游《入蜀记》:“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5.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一水:一作二水。

6.“总为”句: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

古时候

在这高高的凤凰台上

曾有美丽的凤凰遨游;

如今,

凤凰高飞远去,

只有凤台依旧

只有江水空流。

当年吴王宫中的花草呀,

早已埋入深深的幽径,

当年晋代的世族名人呀,

也早已变成古丘。

连绵排列的三座青山,

在青霄云外时隐时现,飘荡浮游,

浩荡的长江水呀,一分为二

被那座落在江水中的白鹭洲。

那遥远的帝京长安呵,

望也望不见,

太阳被浮云遮得

风雨不透。

唉!这怎能不使人

平添忧愁。

【评】

李白曾有过黄鹤楼因“崔颢有诗在上头”而罢手者,至金陵,作此诗以拟之。此诗与崔诗原作相较,应说是各有千秋,而太白此诗境界的开阔雄浑似又更胜之。

前六句登临怀古,感慨雄浑,首联以“凤凰”的重复,“台上”与“台空”的变化,形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之美,颔联发思古之幽情,颈联诗境阔远,目光渐远,为匠心独运之名句。结尾点出政治胸襟,遂使全篇情调更为深重浑厚。

【题解】

凤凰台遗址在南京城内西南部花盝冈。据说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翔集于此,并招引无数鸟类聚集于周围,俗以为是百鸟朝凤。于是诏置凤台里,称三鸟翔集之山为凤台山,并在山上起台,称凤凰台。北宋初,台焚于战火。此诗作于天宝六年(747)作者被迫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首联以凤去台空,寓生不逢时之叹,中二联写景兼怀古,末联慨叹奸邪当道,报国无门。

【鉴赏】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七言律诗,大约作于天宝六载(747)。凤凰台,在金陵城西南隅(今江苏南京市凤游寺)。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曰凤凰山,里曰凤凰里。”全诗似仿崔颢名诗《黄鹤楼》,同崔诗一样押平声尤韵。传说乃李白与崔颢争胜之作。

首联直擒题面。上句叙凤凰台传说,写登台;下句悲凤凰杳去,台空江流,逗引思古之幽情。句法直摹《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十四字中凡三“凤”字、二“台”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畅,以古诗句法入律,堪称神奇。颔联意承“凤去台空”而来,金陵乃帝王之州,三国时吴国和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六代豪华竞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吴国昔日繁华的宫殿庭苑,眼下却已成为幽僻荒径;东晋一代豪门簪裾冠盖,今日竟湮为荒坟古冢。诗人从朝代兴衰,彻悟人世沧桑、江山永恒,抒发吊古哀情。颈联从怀古中转出,直写眼前所见之景。上句写远眺,三山在今南京市板桥镇西,滨临长江,三峰南北连绵成行。陆游《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这正是“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注脚。白鹭洲,在今南京市江东门一带。唐朝时,白鹭洲在长江中间,因洲上多白鹭而得名。登凤凰台近看长江,正是“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后长江西徙,原来的白鹭洲与陆地相连,今已不成其为洲了。此联状景对偶工整,远近囊括无遗,气象壮丽,乃千古佳联。登台吊古,人事代谢,面对永恒江山,感叹人生短暂、功业难建。于是逼出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吐胸中郁塞之块垒。陆贾《新语·慎微篇》云:“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诗人也以浮云喻佞人,以日譬皇帝,暗指诗人天宝三载(744)在长安遭奸佞谗毁,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遭遇,言外寓一腔忠君忧国之忱。

全诗以登台起笔,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最终结响于报国无门的忧愤,感情深沉,声调激越。与崔颢《黄鹤楼》相较,从诗的容量、思想境界及七律的规矩来说,李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乃是唐人前期七律中最佳名篇之一。

【鉴赏2】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所以天宝六载(747)李白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时,用崔颢诗的韵写下了这首诗。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写登台所见,赞美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历史兴衰之叹,引出对浮云遮蔽日月,

国事日非的忧虑。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首联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并点明题目。“凤去台空”象征六朝繁华已成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只有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诗人着意突出人事之“变”,与自然界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便是人事巨变的具体化。诗人借事抒情写意:昔日吴国巍峨的宫殿,葱郁的园圃,已经一片荒芜; 东晋声势显赫、炙手可热的世家贵族也已进入坟墓,成了一抔黄土。言外之意是说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热衷于权势利禄的豪门,得意一时,终将覆灭,不过是历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颈联承 “江自流” 而来,由凭吊历史遗迹而转向欣赏自然,借景抒情写意: 三山矗立,被云遮雾挡,若隐若现,仅见似乎失落在天际的山尖; 白鹭洲清晰可见,卧于长江之中,将江水分为两道。这两句写景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亘古长存的自然景色,观照着历史的兴衰、人事的更迭。由此诗人想到现实,感叹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使人不能见到长安,因而内心沉痛忧郁。尾联运用象征手法抒情,以浮云蔽日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能之士报国无门,表达对时事的忧虑。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