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文章 2019-07-13 22:28:01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我们一起了解陶渊明以自然为魂魄是如何的?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一有机会,他们又会双目炯炯地远眺三国群雄式的铁血谋略,然后再一次次跃上马背。过一些年头,他们中一些败落者又会踉踉跄跄地回来,顺便向路人吟几句“归去来兮”。

—— 余秋雨《田园何处》

看到这一篇的时候,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那篇关于“伪装君子”的文章。历史是一湍洪流,从先秦到当下,太多名士都曾感叹过对归隐的向往,但真正归隐者极少。正如上文所说,他们所谓的归隐,只是失意时一种临时的精神药剂,身隐而心不隐,虽说也会每天钓钓鱼、种种菜,但眼睛时刻盯着外面,伺机再动。这顶多算作“伪遁”。

魏晋之后,再无陶公。此话一点不假。最起码这些个被写进历史的人里,再没有如陶渊明般真正的豁达。好比现在我们常听人说、很想找个时间去寺院里待几天。究其缘故,也无非是一种“躲避”。世俗里跑累了,来庙里歇歇脚,歇好了再回去拼命。那么寺院这个清净之所,给予他的也只能是如阵痛药剂般的临时吗啡,并不能净化其心。

真正的清净与场地无关,而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中国人常讲“无欲则刚”。每天生活在尘扰之中,欲望比脑袋上的头发还多,自然是清净不了。有人讲了,人没了欲望还活个甚,人生还有(http://www.ruiwen.com/wenxue/)何意趣。其实换一种角度去想,所谓的意趣,可能只是我们为自己建造的海市蜃楼。人生有大成者,万分不及一,那么岂不是绝大多数人都要郁郁寡欢、累累于世了?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欲望”无关的静处。这个静处不在远山、不在泉林,而在于自我的心下,是心底的一脉清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一下就把很多“伪遁”的人打得原形毕露了。原来归隐并非就是要住在山间,卧于林下。心地清明,人境亦是桃源。

那么如何实现内心的清明照彻呢?这就需要精神的给养和打理。但很多人好不容易想起翻书了,翻起的却是一堆所谓的成功学、厚黑学。我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读圣贤。古之贤者已经用他们无数次的人生为我们验证出了人生正确的活法,但咱们都不以为然,非要自己愣着头再去试一次。

陶渊明比我们聪明,他知道名闻利养并不是幸福的真谛,而是一种精神绑架。他的《桃花源记》讲得很明白。武陵人虽偶入桃花源,见识到了这个与世俗完全”对立”的美好世界。但当他再想回来找时,就找不到了。其实不是找不到了,是那份儿心走失了。生活亦是如此,以清静心待之,清净自现;以凡浊之心待之,仍是凡浊。

反观这几日名山大川里到处的摩肩接踵,还真感受不到清净。出游人歆羡在家者,在家者又歆羡旅途人。羡来羡去,都是苦恼。倒不如我等俗客,且于这夜深人静之时,煮清茗一盏,伴着陶公的诗词饮下。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一说宜丰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谥称靖节居士,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

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入选中学课本的篇目有:初中《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高中《饮酒》、《归去来兮辞》等。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