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王安石 拼音

文章 2019-07-13 23:14:36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北宋文学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拼音版本,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dēng fēi lái fēng

登 飞 来 峰

fēi lái shān shàng qiān xún tǎ wén shuō jī míng jiàn rì shēng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bú weì fú yún zhē wàng yǎn zhǐ yuán shēn zài zuì gāo céng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一: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6分)

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4.D【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