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坟》杂文集:《论雷峰塔的倒掉》

文章 2019-07-14 02:23:49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坟》杂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子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并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下面小编整理的原文,看看大家能读懂哪些?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②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作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③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亻叔塔”④,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

②雷峰塔,原在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面,宋开宝八年(975)为吴越王钱亻叔所建,初名西关砖塔,后定名王妃塔;因建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通称雷峰塔。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倒坍。

③《义妖传》演述关于白蛇娘娘的民间神化故事的弹词,清代陈遇乾著,共四卷五十三回,又《续集》二卷十六回。“水满金山”“和白传员祭塔”,都是白蛇故事中的情节。金山在江苏镇江,山上有金山寺,东晋时所建。白状元是故事中白蛇娘娘和许仙所生的儿子许士林,他后来中了状元回来祭塔,与被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的白蛇娘娘相见。

④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亻叔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保亻叔塔在西湖宝石山顶,今仍存。一说是吴越王钱亻叔入宋朝贡时所造。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四中有简单记载:“杭州有保亻叔塔,因亻叔入朝,恐其被留,做此以保之……今误为保叔。”另一传说是宋咸平(998-1003)时僧永保化缘所筑。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咸平中,僧永保化缘筑塔,人以师叔称之,遂名塔曰保叔。”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创作背景

作者写作此文时,上距辛亥革命13年,下距五四运动则仅5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年来的皇权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特别是同时进行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涤荡净尽。1924年冬,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其反动统治,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也日趋高涨的时候、鲁迅恰于此时发表此文,大题小做,借题发挥,其意义是远远超过了批判封建礼教的范围的。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借雷峰塔的倒掉,抒写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作者引用“白蛇娘娘”这个民间故事,叙述了雷峰塔的由来,阐明了雷峰塔是“镇压的塔”,并希望它倒掉。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

用“白蛇传”这个民间故事,交代了对雷峰塔产生厌恶的缘由。

第二层(第3自然段)

作者很早就盼望雷峰塔倒掉,心情迫切。

第三段(第4——8自然段)

写雷峰塔倒掉后,人民的兴奋、欣喜的心情,并有力讽刺和鞭挞了法海的罪恶行径和可耻下场。分两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

雷峰塔全倒了,普天下之人,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欣喜非常。

第二层(第6——8自然段)

法海罪有应得,落得个可耻下场。

第四段(第9——10自然段)

议论了白蛇娘娘与法海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尾圆合,总结全文。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写作特点

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这里的所谓以议为主,是说议论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因为归根结底,作者是要借雷峰塔的倒掉这个题目,写出他自己的某些看法。但这不等于说议论的文字必然多于记叙部分的文字。相反,在这篇文章中,白蛇娘娘遇难和法海和尚避难这两个故事的叙述和介绍,倒占有了不少篇幅。而这,正是鲁迅笔下的文艺性短论的一大特色。为了阐明观点,作者运用了灵活的手法,把雷峰塔倒塌的社会新闻,同“白蛇传”、“蟹和尚”等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边叙述故事,边插入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行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观点便从中得到了确证,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夹叙夹议在该文中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从整篇文章看,有些段落以记叙为主,如第二、七、八段,有些以议论为主,如第一、三、四、五、六、九、十段。在议、叙之间,常常是交错运用,有时是议论引出记叙,如第一段引起第二段;有时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生发出议论,如第二段生发出第三段,第七、八段引发出第九、十段。二是从文章的局部看,在一些段中,常常表现为记叙的语言和议论性的语言夹杂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第一段就是最好的例子。

叙的是事,是人,是物,是故事,是情节;议的是看法,是观点,是道理。叙的故事在发展,使读者不断有所感,有所思,议的道理在不断深入,使读者的感性变为理性,使读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渐提到更高的层次。这里没有强人所难的生硬的说教,只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情自事来,理自情出,似在轻松活泼地漫话家常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读者追随作者,作者导引读者,同感同思,从而达到一个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境界。

层次分明,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文章从现实中的雷峰塔的倒掉破题,但摒弃了一般人采取的“西湖十景”缺了一景的议论角度,认为不值一谈,却另辟蹊径,从民间传说中的白蛇娘娘的故事入手,概述主要情节,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引出了传说中作为“镇压之塔”的雷峰塔,以一直希望它倒掉,显示了对白蛇娘娘无端受难的深厚同情。

从现实中的雷峰塔到传说中的雷峰塔,这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一步。同情被雷峰塔镇压的白娘娘,必然憎恶造塔的法海。于是又引出玉皇捉拿法海,法海逃到蟹壳里避难的故事。故事梗概的叙述固是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剥蟹一节的描绘更是井然有序,这动作细节本身也在由近及远,逐步深入。

最后作者把传说中的雷峰塔化为现实中一切镇压人民的反动制度的象征,而从雷峰塔倒掉一事,预言并断言了一切的塔,从“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到法海造了用以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一直到象征封建制度、反动统治“镇压之塔”,都将倒掉,都必然要倒掉,概莫能外。

一个偶发事件,雷峰塔的倒掉,前后呼应。两个主要人物,白娘娘和法海,有合有分。三座塔,现实中的破塔,传说中的“镇压之塔”,具有象征意义的“终究要倒”的塔,逐步引伸。短短千余字的一篇文章写得摇曳多姿,天衣无缝。

行文含蓄,语言幽默,爱憎分明

分明和含蓄,是两个词义相反的概念,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鲁迅的这一篇文章里,却似乎是统一起来了。鲁迅对白娘娘的同情,对法海和尚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可是他并未直白地明说白娘娘可爱,值得同情,法海可恨,应予诅咒。

关于白娘娘,作者只是极简略地介绍了白蛇遇救,嫁夫报恩,金山寻夫,中计被擒,法海造塔,地下永镇的故事,从中已足见白娘娘的可敬,可爱,可怜,可钦,多说已无必要。雷峰塔倒掉消息传来,作者多年梦想成真,却也未说他自己如何欣喜而只说“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作者自身其实也是包括在内的。

法海是这篇文章要谴责的主要对象,在该文中的重要性是超过白娘娘的,但通篇不闻恶声,没有声色俱厉,没有剑拨弩张,相反在叙及、论及法海时,常以幽默语言、诙谐口吻出之。誉之为“得道的弹师”,比之为“非凡的人”,欲抑先扬,为后文的对法海的嘲讽做好铺垫。“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像冷光闪闪的利刃,剖析着法海污浊的内心。“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法海狼狈之状,跃然纸上。而当鲁迅深刻指出法海自食其果的时候,以塔倒白娘娘复出作对比,说是“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那就是“活该”了。“幸灾乐祸”,一般来说大概是不宜提倡的。但对法海之类的遭灾罹祸,却似乎不妨“幸”一下,“乐”一下,到了该文最后,读者好像看到了鲁迅“幸”法海之“灾”,“乐”法海之“祸”的神情。

所以说,幽默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而又爱憎分明,这也是此篇文章写作的特点之一。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