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望月》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4 02:36:56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苏教版《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望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出自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手笔。这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散文,主要写了舅甥俩在江轮上对月吟诗和望月畅想的情景。文本中月光下的交谈流淌着诗情,放飞着遐思,很能让读者的心伴着字里行间的情韵而融入那一片美丽的月光之中。

二、设计理念。

1、语文姓“语”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本设计采用生本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读、写、说中自主建构语感。老师引着学生围绕话题体悟词、句意味,借助填诗、拓写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和锤炼语言,学生能在潜心朗读中沉浸于月光情境,既悟语感,又练语感。

2、语文从“文”,文是文字、文学、更是文化。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能逐渐触摸到汉民族文化的月亮情结,并积淀蕴含在文本中的情感,迸发出心灵深处的诗情和美感。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借助情境、生活经验理解“呵欠、剪影、绘声绘色”等词语的意思。

2、能围绕前置话题用比较生动、准确地语言传达文本理解和感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各自的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能将感悟融入朗读中。

3、能在诵读课内外的咏月诗文中感受月文化,让中华民族的爱月情结根植心中。

前置性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的“眼中月”、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认真诵读,结合相关的语言文字

3、谈谈你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话题定向 开启望月之旅。

1、月诗月词、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数不胜数。看来,美丽的月亮是中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今天,我们继续美好的望月之旅(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看到的月亮呢?(板书:“我” 小外甥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3、作者的“眼中月”、 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话题进行学习。

第二课时回顾课文时让学生快速理清文脉,划分出清晰的内容组块,为下面话题感悟交流部分节省时间,确定各小组的研读课文的主方向。

(二)小组展示 采撷月亮之美。

1、出示话题,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课文。

讨论话题:作者的“眼中月”、 小外甥的“心中月” 和诗人的“诗中月”给我们带来了怎么的美的享受?从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认真诵读,结合相关的语言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读完本文的人大多会产生一种美的感觉,如此美文需要细读和深悟。把话题聚焦于“美”,让学生循着语言文字的表里而直面美的画面,咀嚼美的语言,与文中诸人的望月情怀开始了美好的相遇。

2、交流“眼中月”部分。

小组主体展示交流:

(1)品月光之美。

①出示句子: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②品悟词语,想象画面。

“安详”(如熟睡的小孩,慈祥的老人、月光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闪烁”(月光似顽皮的小孩、嫦娥的舞蹈在流动的江水中跳动)

③朗读展示,读出月色动静之美。

(2)品月下景物之美。

①出示句子: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②根据学生感悟拓展对句:

月光照在芦荡上,芦荡那黑色的剪影上瞬间添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月光照在树林上,树林那黑色的剪影上顿时添上了一圈——银色的光环。 月光照在山峰上,山峰那黑色的剪影上立刻添上了一个——银色的项圈。

③引导其他小组补充,品味“镀”的妙处。

“镀”这个字用了拟人的写法,充满了人情味,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向我们传递出这美丽动人的月色。

④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安详的月光”,不禁让我想起了冰心写的一段文章。

a、出示: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冰心《寄小读者》

b、齐读。

“流动的月光” 不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写的一段文章。

c、出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d、齐读。

课外阅读进入课堂是“开放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而生本课堂也倡导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一个文本的感悟引入和带动相关文本的揣摩,从而让阅读源于文本而广于文本,高于文本。适当地拓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冰心的《寄小读者》两篇文章的片断,让学生进行赏读,领略和强化文本的美感,受到语言的熏陶,为“写”积累语言。

(3)变月景为小诗。

①美丽的画面需要题上美丽的诗。谁能帮老师把诗句补充完整?

②齐读诗句。

月亮安详洒清辉,江面光斑千万点。

两岸景色成剪影,月光镀上银花边。

③师:这静谧的江月,流畅的文字,若再有绘声绘色的诵读,定会妙不可言。大家认为我们班谁最适合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推荐,教师为其配乐。

④评: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一片柔和而宁静,皎洁而安详,朦胧而诗意的月色。

⑤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去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齐读。

生本课堂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和保持,由情入文而感悟渐行渐远。本环节中创设了音乐、画面、诗句等情境,寓讲于“读”,寓讲于“思”,逐步把对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入。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进入宁静清幽的美好意境,诗画相谐,情韵和鸣。

3、交流“诗中月”。

(1)师生、生生模拟文中对诗情景。

(2)像文中的人物这样在月夜下对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有趣,陶醉,感觉很有诗意。)

(3)作者和小外甥醉了,我们也醉了。

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齐读。

(4)其实,月亮在古代诗人的诗中有着不同的情感内涵。哪一小组和大家聊一聊诗中月?

①预设一:

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看出诗人半夜醒来,独自一人对着月亮的那种孤苦的思乡之情。

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竟然把天上的月亮当作白玉盘子。

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中的“愁”字,感到

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月亮都落下去了,他还睡不着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读了这句诗,我体会出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他弟弟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写出了李白离开蜀地时,看到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

②预设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师:同是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上句是诗人回忆儿时的月,下句是诗人成年时心中的月,月在诗人心中总是那么美好的,月亮就是美的象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师:这是游子心中的月,月亮是天下游子共同的家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师:这是诗人孤独寂寞时的月,在这里诗人又把月亮当作诗人的知己。

(2)古往今来,诗人钟情月亮,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课前大家进行了搜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出示音乐。

预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让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清幽宁静的林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大气磅礴的海上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苍茫旷远的雄关月。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天上第二泉。”这是我们家乡,素有天下第二泉的二泉月。

(3)小结引读。这一轮轮明月,这一首首诗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吐洒着

篇二:苏教版《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字,掌握多音字“佛”和“假”的读音。结合语境理解“清幽旷远、洒落、沉醉、绘声绘色”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积极运用。正确书写生字“镀、喻、舱”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了解望月的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感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三幅画面美好的情境。

4。借助音乐、画面、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5、拓展迁移,通过“月亮像什么”的小练笔,表达自己对月亮的喜爱和感受 。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感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三幅画面美好的情境。

2、难点:

(1)借助音乐、画面、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月亮像什么”的句式练习,体会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拓展迁移,通过“月亮像什么”的小练笔,表达自己对月亮的喜爱和感受 。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查阅资料、小组汇报交流生字词、指名读课文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及读书情况,利用示范朗读、再次练读的方式推进有感情读书。

2、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概括课文每部分内容,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培养和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批注式阅读、自主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并通过播放音乐、图片,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4、拓展迁移,通过“月亮像什么”的小练笔,表达自己对月亮的喜爱和感受 。

四、教与学的准备:

1、学生:完成预习单,按照学过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

2、教师:

(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景,引入宁静月夜。

1、(配乐)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作家赵丽宏同样被月夜深深地迷住了,写下了这篇美文。(生齐读课题)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欣赏月色,咱们读得轻一点,静一点儿。

2、你对赵丽宏了解多少?

指名介绍。出示作者图片、资料。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望月”,感受“望月”的乐趣,体会人与月亮的和谐之美。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昨天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就将自己预习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其他组同学及时进行补充。)

(1)检查生字的识、写。

(2)投影出示本课生词,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重点指导加点字的读音)。

①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②强调“假”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iǎ”。

ǎ(不假思索) 假佛jià(假条)

ú (仿佛) ó (佛像)

重点指导书写:

镀:左窄右宽。“度”的长撇与“钅”的竖提相互迎让。

喻:“口”小偏上;右部撇捺伸展,短横靠上。

舱:左窄右宽。“舟”的中横右边不出头;“仓”捺画伸展。

(2)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检查朗读。

①指组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②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同学们,有人说望月时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请同学打开书,以最快的速度读一读,找一找江中月在哪,诗中月在哪,心中月又在哪?然后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记叙了在美丽的月夜,“我”和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背诗,愉快地交谈有关月亮的问题。我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的感情。)

③课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写“我”观江上月夜美景醉人。

第二段(3—20)写小外甥与“我”月夜交谈。

第三段(21)“我”凝视月亮展开幻想。

(4)交流初步理解。

交流在预习中自己读懂了什么,简单阐述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江上月”。

过渡: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开始了静静地凝望。那么,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能体现江上月美好的词语。指名回答。(安详 吐洒 剪影 晶莹闪烁 伸展着 起伏着)

2、江上月如此美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诗如画的望月美景吧。

(1)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我”在月下看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2)指名汇报。(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3、重点指导: 中的句子理解读一读)

4、交流预设:

(1)“安详”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恬静之美。

“吐洒”读出了月亮把光都倾泻出来了,而且把光洒得很开,像个人一样。 师小结:“安详”和“吐洒”让我们感觉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亲切,恬静、温柔,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的词品出它的意味儿来,阅读写景的文章就要将美妙的词语变成美妙的画面。

(2)指导朗读,读出月色的安详、柔和。

(3)“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体会到了江面上的光斑很多,而且色彩很明亮,还会跳动,非常美丽。恬静的月光、跳越的光斑,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景色迷人;“黑色剪影”体会四周景色神秘朦胧。(板书:迷人)

(4)“月光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镀”是什么意思?(“镀”本义是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均匀地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的表面上。)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被镀过的东西?(镀金,镀银等)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本文用“镀”形容月光均匀地洒在物体上面,而且还能闪闪发光。)作者为什么不用“洒”、“染”,而要用“镀”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水天相接的地方波涛在上下起伏荡漾,从而表达出夜景的静谧安详)

5、指导背诵:月光下的江景是幽静而迷人的,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令人心醉不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这种美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边想画面,一边背一背吧!(出示图,让学生用图忆法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6、根据自己识背的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月亮出来了,( )地吐洒着它的( )。月光( )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 )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 ),在江天交界处( )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 )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7、拓展延伸,美文补充。

过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恬静的“江上月色图”,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清柔似水,曾给了人们多少梦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冰心等大文学家都曾描绘过它,赞美过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学生挑最喜欢的片段自由朗读,配乐朗读。)

出示:多么美丽的一幅“江上月色图”啊,月亮是诗,月亮是歌,月亮里长满了故事。就我们下节课继续来欣赏另外两幅美景图吧!

8、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2)做《新课堂》的“自学站”和“练功房”部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