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后的陶渊明为何选择归隐?

文章 2019-07-14 02:57:37 1个回答   ()人看过

东晋时期,名人的后代都想捞个一官半职。即使你不想做,也会有人因为你的上一辈曾经风光过,会照顾你一下,让你也扬扬名、露露脸,你看像司马德宗那样的白痴加口吃,不是照样在龙椅上一坐就是20年吗?二十年,这个傻子皇帝能有什么作为呀。

陶渊明也是可以做官的,他有资本。他曾祖父可是东晋的要员,曾经的开国元勋陶侃,曾经做过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不是一般人物,都曾做过太守。按理说陶渊明也可以春风得意一把。只是先是牛刀小试了之后,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隐。做了一个逍遥快乐的农民,这里面有没有别的缘故呢?

江湖分析,陶渊明归隐原因有以下几条:

其一,家道没落。陶渊明时代,自己的家庭已经破败成不像样子。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孟嘉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影响了年幼的陶渊明,喜欢饮酒,得意时旁若无人。

其二,陶渊明家虽曾出过高官,可是仍然出自寒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做官之前,就曾生活举步维艰。当时陶侃的母亲为了款待陶侃的朋友,不惜削断自己的头发换取酒菜。陶渊明也是如此,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其三,人情薄如纸。俗话道: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你家在官位的时候,多少人慕名巴结,可是一旦倒台后,很少有人前来看看。这就叫: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此时的陶渊明无权无势,自然很少有人前来雪中送炭。

第四,不屑于同流合污。陶渊明是个志向高洁的人,是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不想蝇营狗苟,做个无耻的小人。如果他愿意屈就,肯定能得到桓玄的赏识,此人当时对东晋江山虎视眈眈,自然要招募很多有本领的人物。

第五,不愿意做篡国臣子的帮凶。本来在当时,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的时候,他很激动,也很兴奋:“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可是后来看到刘裕排杀异己,驱逐能臣,方才明白此人比桓玄更可恶,,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江湖曰:陶公,高尚士也。怀抱一腔热血,意欲只手正乾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惜生不逢时,去官后,在家与夫人同耕共织,一腔才华,倾注于笔端,形成了曼妙的文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仍脍炙人口。而那篇优美的《桃花源记》,更是凝聚了作者的理想,成为千百年来后世文人的一个梦。真的感谢陶渊明愤而辞官,因为贪官污吏时时都有,而有作为的诗人并不多见。唐朝大诗人李白也说过: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