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一句话读后感

文章 2019-07-14 04:47:54 1个回答   ()人看过

言而有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都会有利,因为身边的人都信任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一句话读后感一: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一句话读后感二:

读“凡出言,信为先”的感悟

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经典诸如《论语》、《弟子规》、《史记》等文章传诵久远,寓意深刻。在这些经典文章中我最喜欢《弟子规》的“信”篇。

在“信”这一章,古人这样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这教育我们开口说话时,诚信为先。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当我们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我们更不能用来骗人。《弟子规》的“信”篇还教我们怎么说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切戒之。”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和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决对不能说。在我们跟他人交谈时,谈话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口齿清晰。不要听信花言巧语,因为这些话虽然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下流肮脏以及无赖粗俗的语言,都尽量不要沾染。

有一天是星期五,而明天就是星期六了,我经过爸爸同意,邀请一位跟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来我家做客。他同意了,并且跟我说好,在我家早上8:00不见不散。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打开电视机,一边看着节目,一边吃着我准备好的零食,一边等待客人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怎么还不来?”我嘟囔了一句“也许因为路上堵车吧,应该马上就会到了。”我自我安慰道。光阴似箭,转眼间又过去一段时间,我打了一个哈气,抬起头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钟:已经是9:30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不会不来了吧?不可能!最后我忐忑不安的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在电话里我得知令我大吃一惊的消息:他去别的同学家玩了!令我忍无可忍的是,星期一,当我怒气冲冲的找他算账,他不仅不承认,还反咬我一口,只见他“彬彬有礼”的说道:“你并没有邀请我去你家玩,你这属于诽谤行为……”“什么?”我火冒三丈,结果他把我气的一个星期都没理他。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表示人要遵守与别人的约定,不能失去信义。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同学那样不守信誉,那么世界岂不是乱了套?

诚信并不难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认真去做,那么诚信的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