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8册美术教学设计范文

文章 2019-07-14 05:01:03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色彩知识,能正确地分辨出哪些是暖色,哪些是冷色。

2、 能运用冷、暖不同感觉的色彩,描绘出不同视觉效果的美术作品。

二、 教学重点:

传授十二色轮知识,培养辨识、比较暖色和冷色的能力。

三、 教学难点:

利用色彩所句用的冷、暖性表示出“朝霞”和“月夜”。

四、 课前准备:

幻灯机、红色膜片、蓝色膜片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复习

色彩是美术的语言

我们从三年级开始、系统的学习了色彩知识。你知道的色彩有哪些呢?

色彩的基本性是三原色是红、黄、蓝。三原色互相混合可成三间色。

那么色彩能不能表示情感?

2、 观察讨论

(1) 观察书中彩照

谈谈日出前后东方出现彩霞时的迷人色彩

再请同学详细的说说月光下的夜景,并指出每幅照片中的主要色调

(2) 出现色轮

红色、橙色、黄色等称为暖色

蓝色、青色、紫色等称为冷色

(3) 放映幻灯片------一张普通的风景画。盖上红色膜片后,观看画面的色彩效果变化。取下红色膜片,盖上蓝色膜片,观看画面色彩变化。

问:请同学们谈谈打上红光和蓝光,在色调上有什么变化?

在视觉上、心理上、情感上、你有什么感觉,你喜欢什么哪种色调?

3、 欣赏课本中的绘画作品,指出哪些画用暖色调?哪些用冷色调?为什么?

4、 安排作业:

(1) 画一幅《朝霞》的作品。

(2) 提示:应选哪些颜色作为画面主要颜色?

(3) 作画方法:蜡笔水彩

5、 同学作画,教师辅导

6、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1、 点评上节课作业

2、教师小结:

暖色给人温暖、明亮、前进的感觉

冷色给人以寒冷、阴暗、退缩的感觉

3、 大家取出所带的红色和蓝色的糖果包装纸

先用红色的一张放在桌前,看窗外的天空、树木,室内的墙壁、桌椅,都

带上了什么颜色?

4、 课本中的十二色轮。将十二种色彩有序地排列成轮形,请同学们分出哪些是暖色?哪些是冷色?

5、安排作业:

(1) 用冷色调画《月夜》

(2) 注意画面中用哪些色彩为主?

6、作业展评

7、 小结:

我们学习美术,就要掌握一些色彩知识,这样才干使我们的话耕具有情感和美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能发现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物象的能力,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 逐步发展同学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近真实。

三、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四、 课前准备:投影片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

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示这些事物吗?

2、 讨论:

?) 评论在纸上表示的事物

(2)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近大远小)

3、 新授:

(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出示课题)

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

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

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

间距离对物体色彩和明显度所起的作用。

(2)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

么变化?(疏密、色彩)

4、指导同学作画:

(3) 先找到消失点。

(4) 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5) 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置好各条竖线、斜线。

(6) 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示出来。

4、 同学作品,教师巡视

5、 小结。

第二课时

1、 讲评上节课作业

(1) 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2)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2、 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 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平面上表示出来吗?

4、 选择典型、简单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同学描绘

5、 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艳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6、 同学作画、教师辅导。

7、 安排课外写生练习、描绘各种体现透视现象的画面。

8、 作业展评。路

一、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透视原理,能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一条符合透视规律的路。

2、 通过画路,培养同学的观察力和表示力,提高描绘写真的技能。

3、 从画路中培养同学的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 教学重点:

在写生《路》中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出有透视效果的一条路

三、 教学难点:

观察力和表示力的培养

四、 课前准备:

投影片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复习:

什么叫透视现象?

2、 出示范画:

问:画中的路为什么看上去很*真?

画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3、 师生讨论,并演示画中道路的透视现象

(1) 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的画面

(2) 在画面中画出地平线

(3) 定出一点作为视线的消失点

(4) 在投影仪上,用投影片来演示透视效果图

(5) 变换底边两点的位置和距离,就会出现不同视觉效果的路面

(6) 以上都是直的路,假如是弯曲的路,可以怎样表示呢?

(7) 通过这些演示,你发现了在画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 安排作业:

选取书本中透视想象准确的线描写生,进行临摹

注意画中远近景物的变化

5、 学会作画,教师个别指导

6、 小结

第二课时

1、 讲评上节课作业

2、范画讨论:

画中在运用透视规律时,除了景物大小上的变化,色彩上有什么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师小结:近的色彩鲜艳、强烈,远处色彩灰暗、朦胧。

3、 指导写生:

(1) 认真观察,用选景框选取景物

一旦选定,不再移动

(2) 对照。选取景框所看到实景,在纸上标出相应位置。如,地平

线、道路的透视线和树木、建筑物等的方位,高度、面积。

(3) 描绘。重点描绘,保存有代表性的烘托物,省略过繁景物,使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

(4) 设色。依照景物色彩,用相近颜料上色。依据自身喜爱,用不

同色调处置。

4、 作业展评

5、小结主次分明的构图

一、 教学目标:

1、 传授主次分明的构图知识。

2、 通过教学,使同学在布局时,能正确处置描绘对象的主次关系,更好地表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二、 教学重点:

传授主次分明的构图

三、 教学难点:

构图布局时主次关系的处置

四、 课前准备:

1、 挑选构图主次分明和主次不分的同学作品若干幅

2、 图片或投影片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揭示课题,引入谈话:

(1) 出示课题

(2) 问:什么是构图?

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指作画者为了表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内,布置和处置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3) 构图要处置好主次关系

2、 出示同学作品

评一评:哪些画在构图中做到了主次分明?

哪些主次分明?

3、 出示图片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这些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动动脑筋,将大幅画变成小幅画,做到每幅小画中有一个主体,同时又要使这幅小画画面坚持美感。(请同学上来取景)不好的话,还可以怎么改?

4、 欣赏书中的范画

讨论:说说你最满意的是哪一画?为什么?

5、 课堂练习

根据书本中图片或教师提供的参考图片,依据主次分明的构图法则,取一个符合要求的画面

6、 同学作画,教师个别辅导

辅导时渗透构图中,注意构思、主体、宾体、变化、统一、对称均衡等构图法则

7、 小结

第二课时

1、 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哪些作业做到了主次分明了?

哪些做的还不够?

2、 讲授构图要点

突出主次分明,即主体和宾体要明确

在风景写生中,应取一个小的景点

静物写生时,如几件物品组合,宜少不宜多,物品最好有内在联系。

主体应在画面中重要位置(中间略向右、左),面积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左右。

主体应作精细描绘

3、 修改作业

4、上色

处置好主体、宾体的色彩深浅、浓淡问题

5、 作业展评

6、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构图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记:蔬果写生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用写生的方法较真实地描绘出蔬果的形象。

2、 从写生练习中培养同学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表示对象的能力,提高描

绘静物的技能。

3、 从蔬果写生中,培养同学审美能力和热爱农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以实物为直接描绘对象的绘画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较真实地描绘蔬果,培养观察和造型能力

四、 课前准备:

幻灯片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过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不

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比较高,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这些水果和蔬菜不只能供我们吃,还能作为我们画?瓷?亩韵蟆?br>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些蔬菜和水果。谁能说说写生什么意思?

2、 教学新课:

(1) 看书上的照片,师生讨论:

A、 这些照片上有些什么蔬菜和水果呢?

B、 哪个物体是主要的?为什么?

C、 哪个物体次要一点?为什么?

师小结:我们在画画时,要把主要的物体布置在画面的中心稍后一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