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词四首教案

文章 2019-07-14 06:19:17 1个回答   ()人看过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积雨:久雨不停。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藜:一种可食的野菜。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菑(zī):初耕的田地。]

首联写田家劳作生活。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又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夏木:高大的树木。啭:小鸟婉转的鸣叫。]

颔联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清斋:素食,长斋。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这里诗人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海鸥相疑”句: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尾联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诗人运用了“争席”“海鸥相疑”这两个充满了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唐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韦占点化,以自见其妙。”(《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

名家赏评 写景自然。造语又极辛苦。顾云:结语用庄子忘机之事,无迹。此诗首述田家时景,次述己志空泊,末写事实,又叹俗人之不知己也。东坡云: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此耳。(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清光绪五年巴陵方氏碧琳琅馆刻朱墨套印本)

钟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明末刻三色套印本)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当春天来临,辛夷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木末:指树梢。辛夷花开时,不同于桃李等花,其花是开在枝条的最末端上。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萼(è),花萼,在花瓣下部的一圈绿色小片。芙蓉花:裴迪的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正可说明辛夷花含苞欲放时,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颇多相似之处。]

前两句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辛夷花在山深人寂环境之中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涧户:涧边人家。]

后两句写春天不永,花开花落。辛夷花落时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而那绝无人迹、亘古寂静“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禅心观照世界意象。

名家赏评 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虽在世中,脱然世外,令人动海上三山之思。(清•刘宏煦《唐人真趣编》,清刻本)

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明•王鏊《震泽长语》,商务印书馆1936年)

这首诗昭示了什么呢?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悼惜。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任自然。(霍松林《唐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杨柳青青的渡头送客之地,行客已稀,船夫摇动船桨,把客人送向临圻。罟师:渔人,此指船夫。罟,gǔ。临圻:近岸之地,此指友人所去之地。圻,qí。]

前两句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此处烘托了送行之时的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之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后两句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劲:强劲。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名渭城,在今西安西北,渭水北岸。]

诗的首句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次句才写射猎的主人。此联先声夺人,如沈德潜说:“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说诗啐语》)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名家赏评 起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唐诗别裁集》)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鹰:指猎鹰。疾:锐利。]

颔联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南。细柳营:西汉名将周亚夫屯兵处,在长安附近,此指打猎将军的驻地。新丰市与细柳营,二者相距三十余公里,此处泛指军营。]

颈联紧承“马蹄轻”而来,表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雕:一种猛禽,飞得很快,不易射中。古时称善射者为“射雕手”。暮云平:指晚云与地平线齐平。]

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后用来形容那些膂力过人、箭法高超之人。

名家赏评 首美将军猎不违时,声响高华。中写出猎之景与已猎之事,绮丽精工,神凝象外。结见非疆域宁靖曷得此举,闲淡超逸,机圆气足。玩“回看”二字味深,转出前此为目中所见,终不失“观猎”题面。摩诘诗中尽画,岂虚语者!唐仲言曰:结难于联,起难于结。如此起语,唐人亦不多见。(明•周敬、周埏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明崇祯八年本)

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风生,鼻端火出,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清•顾安《唐律消夏录》,清乾隆二十七年何文焕刻本)

结构巧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