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

文章 2019-07-14 06:35:38 1个回答   ()人看过

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本文依据他的文艺创作思想,结合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着重对其在诗歌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进行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 爱国主义思想 拓展 创新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说:“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①

陆游的诗歌创作成就是被世人公认的,他的诗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但是这仅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拓宽和创新,影响和启迪了当时乃至后世的诗人,意义重大。

一、题材的丰富和境界的开阔

陆游诗歌题材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而且在境界上的拓宽是他的诗歌使人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

慷慨悲壮的军旅诗作

《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类诗作主要出现在陆游四十七岁左右,时为1172。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四川奉节)赴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的身份又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②视汉中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

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③的从军生活,给陆游以深刻难忘的印象,次年,奉调摄知嘉州(今四川乐山)。10月,他根据这段在汉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

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④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

锥心泣血的报国理想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如早期的《夜读兵书》就说:”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前有樽酒行》“诸人但欲口击贼,茫茫九原谁可作!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笫。华堂乐饮自有时,少待擒胡献天子。”《书悲》:”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贯穿着要为国战死沙场,以为国捐躯为荣耀。

在《书志》一诗里,他表示,如果生前不能杀敌,死后肝心也要变成金铁,铸成宝剑,清除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陆游所继承的正是我国人民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投降派愤怒的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⑤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⑥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