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压式传接棒》的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4 07:26:5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课内外结合的大体育课程观”为指导,强调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定位,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方式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教学构思和组织设想

(一)设计思路:本课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选择初中七~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教材第五章;田径部分的下压式传接棒为主内容;在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中分别选择了“街头小游戏”──木头人和“拓展游戏”──解星索。

主要依据“两条线”来进行课的设计和组织,挖掘教学内容所引发出的其它功能,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而服务。

1.根据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一堂课中学生生.心理的起伏变化规律,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科学的分化和细化处理,在课的各环节关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地完成学生对主教材的掌握,真正让学生“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悦”。

(1)课的准备部分中,因田径教材学习的特点决定,需要充分的学前热身。

传统的“跑圈”虽然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形式枯燥,是“学生在命令下被动在跑”,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采用学生课下经常玩的“木头人”游戏,伴以催人向上的《阳光体育之歌》,使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全体学生“自觉主动的交流.跑动”,热身效果较其他方式更好。

(2)诱导练习中,既要有对个别学生和环节准备活动不足的有益补充,更要有在主教材学习前良好的正面诱导和“清障作用”。

我采用了挑战“木头人”的诱导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的意犹未尽中,回顾强化小学学过的迎面接力知识—“错肩.传接棒手臂远伸”的安全及技术要求;向后传接“手电筒”的设置,更是让学生在挑战中,不知不觉中进人了主教材的学习当中。

(3)主教材的学习中,既要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真确,更要有足够的练习来保证学生对于新知识.新动作的巩固和完善。

回顾已知“迎面接力”知识,并对有效知识进行提炼;常态化、自然动作的学前诱导;“信息传递”的本质回归;同学间的互助纠错;加上教师的范例示范.及时纠错.点拨,无不引导学生一步步走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下压式动作的学习;

足够的练习是动作得以巩固的保证。40米直道小场地──既便于学生练习,又便于教师讲解、指导;两人一支接力棒的规定练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探究.完善自己和友伴的技术,正是有效地练习形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才使得动作的学习扎实并取得实效。

(4)放松活动,既要放松外在的“身”,更要放松“内心”,做的“调身与调心相合”。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简便易学的拓展游戏“解星索”,注重学生“由内致外”的教育和放松的同时,贴合本课的目标指向──团结协作,没有解不开的结。

2.注重“课外体育为体育课所用,课上知识为课外体育活动注入活力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思想的实践,积极进行学生资源的挖掘,尽量使教学活动贴近校园生活的常态。

如果说将“木头人”游戏运用于准备活动,是“课外体育为体育课所用”的典型体现,那么,自制接力棒的使用,将传统传接棒练习改造为现在的小场地两人一支接力棒的传接练习,都便于学生课下自主练习;“解星索”游戏的学习等等,更是将“课上知识为课外体育活动注入活力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诠释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代表讲自己熟悉的“木头人”游戏;已知“迎面接力”有效知识的回顾和运用;让有经验(参加过校运会接力赛或看过相关影像比赛)的学生示范讲解下压式传接棒。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大量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教育资源,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更便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动作,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就本节课而言,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堂的学习掌握效果,还关注着本节课对于学生“把课内知识运用于课下和课外,更好地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服务”这种意识的引导和教育。

相信“课外体育为体育课所用,课上知识为课外体育活动注入活力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课内外的融合,必然会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

教材

内容

由两人一组迎面传接棒逐步过渡到:

1.两人同向向后传接棒练习(异侧手臂)

2.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3.布置课下作业;下课常规。

B.1.认真观察,积极体验;

2.创造性的展开游戏,积极思考,充分放松。

3.下课常规,整理场地器材

C.师生共同参与“解星锁”游戏,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放松身心的同时,挖掘其内心自我总结.自我教育的意识,体验并享受心境平和的心境。

自制接力棒30

录音机(含磁带)1

标志桶4

标志旗6-8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