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手抄报大全

文章 2019-07-14 11:45:13 1个回答   ()人看过

名人故事手抄报应该怎么制作呢?你们知道吗?要如何才能制作出好的手抄报?

名人故事手抄报篇一: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么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就越是想不出怎么计算。

布特纳很得意。他知道,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的100个数相加,这些调皮的学生即使整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

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的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小心!”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的拳头。

可是小高斯却坚持不走,说:“老师,我没有胡闹。”并把小石板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的孩子居然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的难以置信的数学天赋,使布特纳既佩服,又内疚。从此,他再也不轻视穷人的孩子了。他给小高斯买来了许多数学书,并让他的年轻的助手巴蒂尔帮助小高斯学数学。

名人故事手抄报篇二:陈毅糍粑蘸墨汁

陈毅幼年时,有一次,母亲叫他到街上去买点绿豆,他提着篮子,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买好了豆子以后,又是一路上看着书回到家。母亲接过篮子一看:哎呀!叫你买绿豆,怎么买了豌豆?原来,他一心看书入迷了,竟没注意自己买的是什么豆子。

陈毅同志从小就是这样刻苦好学的,他五岁开始读私塾,九岁以后在成都上小学。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借着微弱的油灯朗读课文,在课堂上也认真听讲,放学后,不是温课做作业,就是选读家藏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古典名著。

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写一百个大字,两百个小字。为了节约纸张,他让父亲买来一叠草纸,用米汤写字,写了晾干,干了又写,过了些时候,草纸都变成硬纸块了。

陈毅对书特别感兴趣,他常常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眼,如果发现了一本好书,简直比什么都高兴。

有一年,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到就看见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尽十里路的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间里专心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作毛笔批注。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就把糍粑和糖给他端去,谁知他嘴里吃着糍粑,注意力却还完全沉浸在书中。糍粑本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去,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来看,大伙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陈毅却很风趣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哩!”

名人故事手抄报篇三:弘仁以天地为师的故事

明末清初,许多画家漫游于黄山。黄山的云海、奇石、雄峰、烟雨,给他们以启示。这些画家刻苦钻研,成为很有影响的“黄山画派”。弘仁就是这个画派的着名代表人物之一。

弘仁从小喜欢书画,几乎没有一天不看书作画。他的老师中,有一位名叫倪瓒的人。弘仁对倪瓒非常敬重,他藏有倪瓒的画,还写有关于倪瓒的诗。其中一首说:“琉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妙宜,迁翁(即倪蜜)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倪瓒之所以能够成为他敬重的老师,还因为在身世遭遇上,两人颇有相似之处。倪瓒五十岁散尽家产,遁迹于太湖之上,着意丹青,终成妙手。弘仁少年为僧,云游四方,他想:我应该象倪老师那样,刻苦学画,不然,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和平生志愿!

在学习倪瓒画法过程中,弘仁并没有停留在临摹上,而是吸取老师的精华,紧密结合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他长期居住在黄山,游遍了黄山三十六峰,深深感到黄山就是他的老师。

弘仁有首诗描写的就是他天天与“黄山老师”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坐破苔衣第儿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汁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实践出真知,经过多年的苦心练习,他达到了技法娴熟、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他画的《黄山真景册》五十幅,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老人峰,一线天,藏云洞,龙翻石,飞来峰,莲花庵……一幅幅黄山奇景毕现于他的笔端。

清初名画家、弘仁的老师萧云从看了《黄山图册》后,为之题字说:“余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乃师归故里,结茅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关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睹斯图,令我敛手。”

以天地造化为师,终子超过了自己的老师,这恐怕是弘仁勤奋学习直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