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文章 2019-07-14 13:34:44 1个回答   ()人看过

李白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性情任侠豪放,既抱定“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志向,又向往神仙的逍遥自在生活,加之豪放、率性、傲王候的个性,不能随俗入世。这就注定了李白一生孤独、寂寞的命运。

李白的诗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诗作以浪漫、豪放著称,但这只是李白的诗的“外相”。

正如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说:“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

而其族叔李阳冰说的更明白:“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李阳冰.《草堂集序》)

因此,我们只要细读其诗、认真品味,便可感知其豪放外衣掩盖下内心的悲愤、孤独、寂寞和凄凉。

原来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李白在离家出游前,经过十数年的潜心苦读,博览群书,已是满腹经纶,在《上安州裴长史》中,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在《赠张相镐二首》中他又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此时的李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不再甘于做屋檐下的燕雀,要做展翅高飞的鸿鸪大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以图仕进。

初次出道的李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带着新奇、兴奋的眼光游历江南一带。他到江南的目的是走“门子”,拜访官宦,企图引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跑官”。他广交朋友、轻财好施、挥金似土。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称:“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恶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在扬州,他“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广陵赠别》)。这就是那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然而,好景不长,是年秋便卧病他乡。病床寂寞之中,李白冷静地回想两年多来仕进无门、建功立业希望的渺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在扬州客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病中李白思前想后,感受到了仕途的艰难,失望的痛苦,孤独的寂寞,思乡的煎熬。他想念起恩师赵蕤,便写了封信给恩师并附《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诗云:“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感叹人世漂泊,功业不成,身处琴无知音者,剑无用武处的苦闷之中,更难耐的是无一知音吐心曲的寂寞。因此“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李白在寂寞中写下了这封没有寄出的信和诗来排解孤寂的心灵。

26岁的李白初次品尝到了惆怅寂寞的滋味。

千金散尽还没复来的李白,几经辗转,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春到了湖北安陆,居于寿山。他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反而得罪了裴长史。虽上书自白,终为所拒;以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谤言忽生,终口攒毁。”(《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 “地位高的人”)即以自己的文才为资本,以提高声誉,企图引起达官贵人重视并举荐,以实现他效命天子的抱负。

然而,李白的干谒基本上到处碰壁,不得要领。

虽然“干人”无望,无路可去,无法可想,隐居寿山的李白的才情还是得到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青睐,“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是年李白二十七岁。

唐人往往把上门女婿称之为赘婿,赘者,多余之物也,自然会遭人轻视。其内心的无奈与寂寞可想而知。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