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小故事「精选」

文章 2019-07-14 14:51:04 1个回答   ()人看过

哲理可以泛指一切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经典哲理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哲理小故事篇一

在网上遇到一个失独妈妈,一年前独女在一场车祸中离去。但在提及她女儿时,我并没有觉得她有多悲痛,反倒有一丝乐观。开始我以为她对女儿的感情很淡薄。

我边聊边翻看她的心情记录。

有一条大概是她女儿刚离去时发的吧。“女儿,你怎么忍心丢下我?妈妈很想你。”怕又重新揭开她的伤疤,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你当时是不是很悲伤?”

她发来一段话:“我的悲伤早死了。看到骨灰的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倾倒了。我不知道自己抱着骨灰盒哭了多少天,根本无法接受。后来的一个月我一看到女儿的照片就崩溃。”

我顿时愧疚起来,自己不懂那种痛,还自以为是地猜测。

她开始和我主动谈起之后的心路历程。

一个月后,她干脆把照片藏起来,把所有和女儿相关的东西都锁起来。很多人劝她:时间就是治愈伤心的良药,慢慢就忘了,睹物思人只会越陷越深。但是她并没有被时间一点点治愈,反而更加绝望,心像被大火灼烧着,好几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她又把女儿的照片拿出来,一直凝视,一直流泪。她看着女儿永远定格的笑容,哭着哭着就笑了。她说她不能让女儿看到妈妈这么消沉,她要振作,要活下去。

“女儿的笑容拯救了我。我现在想开一点了。”她说。以后她每天都看女儿的笑容。曾经,那可是她的雷区。

在我们的观念里,悲伤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触景生情。但一个人究竟靠什么才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刻意的忘记和忽视就可以消除一切吗?不一定吧。开始的时候,它让你悲痛,最后,它却让你解脱。

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使我们悲伤的东西,时间久了,我们却要靠它解脱。悲伤与解脱,两者激烈冲突,又温和地达成协议。什么让你悲伤,你就得靠什么解脱。让你悲痛的东西,往往就是解药。

经典哲理小故事篇二

“如果在30岁以前,最迟在35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没戏了。”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比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做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但我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人生的招贴画了。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予怎样的敬意和地位。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倾向仿佛渐成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35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中国古代,称平凡的人们亦即普通的人们为“元元”;佛教中形容为“芸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对于宪法叫“公民”。没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承认,“公民”一词将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成为荒诞可笑之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们,关注体恤“元元”们的记载举不胜举。

比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太辛苦了,应该努力使他们过上小康的生活。比如《尚书·五子之歌》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如果不解决好“元元”们的生存现状,国将不国。而孟子干脆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三国志·吴书》中进一步强调:“财经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民者——百姓也,“芸芸”也,“苍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们是也。

怎么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平民们的某些下一代那儿,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于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答曰:“为了出人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唯一的途径。”见我怔愣,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于是,我又联想到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她追问:“究竟是什么?”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吗?”

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相提并论。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而在我们中国,那是不平凡人生的象征。

当时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出种种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恐慌。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人的基本愿望时,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人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了,而且,最终对他们“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上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思想界的一种势利眼病……

经典哲理小故事篇三

从前,传说豹王经过长期地征战,已拥有了相当丰厚的财产:成群的羊、牛和鹿。

然而,附近的草原上诞生了一头狮子。豹王就把他的大臣狐狸叫去商量事情。狐狸不但老谋深算,而且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豹王对狐狸说:

“你肯定害怕我们那邻居狮子,可他的父亲已经死了,这个与其说让人同情还不如说让人可怜的孤儿,他还能成什么气候呢? 他的麻烦事已经够多的了,他除了听从命运的安排,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待着外,还能到外面去攻伐和杀戮吗?”

狐狸摇着脑袋回答:“大王,这样的孤儿一点也不会让我对他产生同情。我们该做的,要么让他与我们保持友好,要么就全力以赴地铲除他,在他的爪子、利齿还没有长成,在他还没有危及我们的安全之前就消灭他,不要丧失这个失去了就无法得到的时机。我替他占卜过,他是靠与别的动物打斗而成长起来的,与他的那些生活在一起的朋友们相比,他是最优秀的狮子。对于这种狮子,你要么尽力做到也像他一样厉害,要么就尽力去削弱他。”

然而狐狸的这番忠言等于白说,因为豹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他周围的大臣和动物们也都满不在乎地睡着了。

最终,幼狮长成了一头威风凛凛得强悍的雄狮。警报传到了豹王的耳朵里,也传遍了大草原的四面八方。而曾经给豹王提过建议的狐狸,这时只能唉声叹气地对豹王说:

“对此,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事已至此,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就算你叫上一千个人来帮忙都已无济于事;因为人来得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多。我目前能想出的好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丰厚的食物来填饱狮子的胃口。这是让狮子老实起来的最可靠的办法,惟有这样才能保证其他活着的动物的力量,保护我们的财产。狮子拥有三项无法估量,常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勇武、力量和警觉。赶快往他爪子底下扔过一只羊去吧,如果他嫌一只太少,就再多扔一些,再加扔一头牛过去。你得采用这种给他送礼的办法,把牧场上最肥的牛羊送给他吃,如此才能拯救剩下的其他动物。”

狐狸的这个建议也没有被采纳。结果,情况就更加糟糕了。豹王周围更多的动物遭了殃:最后,豹王所统治下的动物都被狮子吃了个精光,豹王也无可奈何地奉献出了自己的地盘,逃往别处了。总之,原来豹王所害怕的敌人如今成了这里的主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