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

文章 2019-07-14 20:19:09 1个回答   ()人看过

诗人王维在他的诗中特别喜用“空山”二字,但在不同的诗中,其所表现的意境是有所区别的。总体而言,“空山”是作者心境的客观映射,是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它也构筑了诗人“心远地自偏”的澄澈而豁达的心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空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鲜为人知,再加上大山中茂密的树林,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 迹,这就更为这座“空山”增添了一丝迷人色彩,在这首诗里,作者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洗衣归来的女子在竹林里开怀的笑 声以及渔人荡舟水上的情景和谐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此诗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静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而这种清幽的山 景,淳厚的民风,也正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在这首诗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格美,而诗人对“空山”的描绘也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 的社会之美,因此在此诗中,“空山”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纯净。此诗给读者的感觉便是色调非常明朗,在幽静的基础上浮动的是恬静而闲适的气息,蕴含着 活泼的生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中的“空山”虽说也在突出一个“静”字,但它所表现的这种境界是与《山居秋暝》迥然不同的,这种静,虽然不能说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但它给人的感觉 却是如此的幽静和空寂,似乎带有诗人的许多悲伤色彩,这种境界也许是诗人对于那理想境界的茫然,也许是一种神秘,遥远,抓不住的境界。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虽然也表现了一个“静”,但这种“静”并不显得幽冷空寂,在整首诗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 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可见这是一种迷人的环境,是 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

有人说,王维的诗中有一种禅意。用我们的话说,实际上就是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一种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往往达到忘程度,所以他大多数山水诗是从审美观照中 取得悦和适意的,如《鸟鸣涧》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 生出无限的静感。正如皎然所说:“静,非松风不动,林岤末鸣,乃谓意中之静。”在王维的诗中,多描写这种静寂的状态。可见,禅寂对王维的诗歌影响极大,这 不仅因为诗人善于从静观自然中体会美趣,也因他的往往和禅境相近的缘故。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