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水英的农村创业故事

文章 2019-07-14 20:47:01 1个回答   ()人看过

洗菜、切菜、晾晒……时而人工操作,时而看管机器作业,3月11日,在四川邻水县长安乡金垭村三组,村民李水英忙得不亦乐乎。尽管有些累,但在45岁的李水英看来,这是一种甜蜜的累,让大头菜更有赚头,再累也值。

山沟里刨出“金疙瘩”

李水英是长安乡大堰村人,1994年和邻村金垭村的邱友俊结婚后,便与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因为家中母亲身体状况日渐不好,三个孩子也需要照顾,2003年李水英辞工回到老家。

“这大山沟里能做啥?”邱友俊劝李水英只管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他在外面搞管理,工资不低,一家人生计不用发愁。但李水英非常倔强:“我就是要在这山沟里刨出‘金疙瘩’。”

李水英开始在家种玉米、养了10几头种猪,自繁自养30余头肉猪。

金垭村处于铜锣山脉内的浅丘,光照、温差等条件特别适宜种植大头菜。产出的大头菜个头圆润,根细无筋,质地脆嫩,口嚼无渣,水分充足,在市场上很畅销。金垭村在家的农户都种,李水英岂能错过商机,也跟着种了两亩。后来,生猪行情不稳定,李水英慢慢将重心放到大头菜上。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土地都闲着,李水英也盘过来种。

“只有规模化种植才有赚头!”从最初的两亩,李水英种到15亩,大头菜果然成了李水英的“金疙瘩”。

李水英晾晒大头菜

“新鲜大头菜一元钱一斤,腌制的大头菜4元一斤。”李水英算起收入账,因此,没有卖几年新鲜大头菜,李水英就开始卖腌制的大头菜。

每年初春大头菜收回之后,李水英就在家里忙开了。洗菜、切菜、晾晒、腌制……经过加工后的大头菜有一种特殊鲜味和香味,深受市民喜爱,就是本地市场都供不应求。

每年做好之后,不少客户都上门来收购,钱挣了不少,但李水英也做得很辛苦。

“水英,要不你建加工厂,村上的大头菜都送到你这里来加工!”长安乡乡长陈飞了解到李水英的情况,向她建议,尽量做长产业链,让效益更大化。

金垭村是贫困村,陈飞希望通过李水英这样的致富能手带火大头菜产业,带富当地群众。

“大头菜全身都可以卖,除了头头,叶子做成芽菜同样俏。”做了13年了,李水英其实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如今,村上道路已经修通,以后运输更加方便。于是,去年下半年,和丈夫邱友俊商量后,李水英自己找人设计,修建厂房。经过半年的修建,占地220平方米的加工厂基本完工。李水英还投入5万多元买回设备。

“等烘烤房能投入运行了,那就更轻松了!”因为要等邱友俊回来帮忙,烘烤房还没有完工。李水英介绍,等以后什么都有了,她就要与广大农户合作,扩大种植规模。她还打算对大头菜进行进一步精细加工,线上线下同时销售,让大头菜更有赚头。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