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疑自释阅读教学模式漫谈论文

文章 2019-07-15 05:24:19 1个回答   ()人看过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古语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而今又有人提出:"教之以渔,不如自己学渔",各有其道理,但说的是同一点,就是自己会学,在自学中不囿于传统,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更亦如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总结出"带疑先学--再疑再释--练习自查--创新质疑"的"自学创新"教学方法,其教学行为结构图式为:"教师→组织学习→学生←教师",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提示、指点、引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随机指导。

一、主要教学程序

1、带疑先学 是指在教师设置的几个基本问题下,自己读书,尝试解疑。要顺利落实这一环节,首先要十分重视课前的预习,在开始"扶"的阶段,教师要帮学生制定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带着对新课学习内容的预知感和对新课的求知欲来参与阅读,"扶"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感知自已需要预习的内容,自己来设计预习提纲。如预习第九册《革命烈士诗两首》的预习提纲可设计为:①熟读直至背诵这两首诗。②利用课外读物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况。③用自己的话试说说诗的大意。④你还想知道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教学第一首诗《囚歌》,其自学步骤为:1、自读生字新词①先自读文中的生学新词;②同桌互听互正音;③同桌互听写;④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释字词大意。2、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文,我设计问题为:⑴"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人"和"狗"各指什么?⑵"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和"我渴望自由"中的两个"自由"意思相同吗?各指什么?⑶"一个声音"指谁的声音?"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⑷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⑸该怎样带着感情来朗读这一首诗。针对这几个问题,开始我是这样"扶"着学生来自学的:1、初读课文,查资料。2、再读课文,动手圈点画线,画出问题要点,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3、自学有困难的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学生凭借课前的预习和对这首诗的熟读,自己解决前三个问题应该不是很困难的。对于第四个问题各有说法可让学生进入小组讨论。讨论形式为先同桌议,无法统一的再4人小组议,再无法解决的进入全班议,讨论的过程主要让小组长来主持,教师作适当协调。讨论中要注意"先分散再集中"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由议论各抒已见后,再集中归纳反馈,对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照,整个过程要注意议读结合。讨论时,我在旁边巡视,时而停下低头倾听他们的讨论,时而辅导中下生,时而了解他们讨论的动向。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再疑再释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了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后,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不能让他们满足于解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的现状,而要鼓励他们在阅读圈点中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新的疑问,这样才能在学习上始终保持"愤"、"徘"的状态,同时我把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教学资源,借这些疑问让同学们互本帮助解决,或教师来释疑,使课堂教学达到互动的效果。同是我们是将学生的自学定义为尝试学习,正确与否不是显得很重要,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学习过程。

如第八册《白杨》一课,通过带疑先学后,在我的诱导鼓励下,有的学生就提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爸爸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看见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杨长起来。"就微笑?这两个问题触及课文教学重难点,我让学生来说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谁来告诉老师?"让学生说完后,我再来引导:先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通过引导学生读,找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概括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广、生命力强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关键句,通过细读理解"爸爸表白是什么心","爸爸为什么先沉思后又微笑"这两个关键问题,再让学生试说,我在一边旁击侧敲见机点拨,学生或讨论或争辨,渐渐的就统一了看法,明白了作者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是写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就是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明白了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再读再疑"这一环节,同样要以学生为主线,学生会的让他们自己互相帮助解决,有困难的教师再适当趋势利导,让学生在读中解疑。

3、练习自查 练习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综合训练的环节,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的具体表现。练习设计时要精而少,突出重点,形成梯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学水平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后及时反馈评价,鼓励有创意性的答案,同时要控制练习时间,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还是以《白杨》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练习题的:①白杨有_______这几个特点。②"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是因为_______。后来他又微笑了是因为______。③文章表面是写白杨,实际上是借白杨表达______的心愿,这种写法叫____。④请你模仿这种写法,试着写一篇短文。

第④题较花时间,可作为课外练习。当学生做完时,各组小组长收,由小组长立即批改立即反馈,这样可及时发现不解之处,有错的立即改正。

4、创新质疑 当学完了课文,应鼓励学生不能满足于教材的观点,迷信于教材,应开扩自己的思维,再思考,再质疑,要让学生"灵机一动",挖掘思维的"闪光点",提出具有创新的问题。

如学完《白杨》一课,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了既然这篇课文是借白杨来写爸爸的心愿,不如把题目改成《爸爸的心愿》,让人一看题目就一目了然;又如教完《蝙蝠和雷达》一文,有学生问"既然蝙蝠的探路工具是嘴和耳朵,那么它的眼睛有什么用?"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的学生疑问:"小女孩被冻死了,脸上怎么还带着微笑,这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痛苦的脸神呀!"对这类问题,我们要表扬提问题的同学,表扬他们敢想,有独到的见解,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也根据时间作出诱导,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继续讨论。

二、几点注意。

1、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和练习。

2、重视小组长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领头人,教师的好助手。

3、注意培养学生课堂预习和课外阅读兴趣的养成,这是实施该教学模式顺利与否的基础。

4、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甚至不批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从"扶"到"放"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放就放,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的习惯。

三、本模式的几个特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2、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指导学生懂得提有价值的、有创新的问题。开创民主的课堂作风。

3、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由于教学课堂的"活",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