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长征作文600字范例

文章 2019-07-15 08:34:56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朗朗上口,气势恢宏的《七律长征》,描写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故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十万多英雄好汉,为了躲避的追击,从井冈山出发,纵横11个省一直到达延安。一路上翻雪山、过草地、渡大江、闯丛林。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产生了多少感人的英雄事迹!想想看,二万五千里坐火车都要十多天,更何况当时没有汽车,火车,连粮食都十分紧缺呢!长征期间,每天天上有轰炸机在炸,地上有追兵在追。这些艰难险阻都没有吓倒我们的红军战士,他们开动了两只脚,硬是闯了过来!

漫漫征途中,队伍断粮了,有人就把皮带和皮鞋煮了吃!再想想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遇到不喜欢吃的菜就把饭碗一推,不吃了!过雪山时,红军战士们只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而我们呢?衣服不好看不穿,不舒服也不穿,还挑挑拣拣的,现在想想真是惭愧!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因为只有我国历史上才有这样惊心动魄的长征。它就像宣言书,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就像宣传队,在那11个省内宣布,只有共产党才能开创新中国;它又像播种机,将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发扬到全中国。

这就是我眼中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惊心动魄的史诗;地球的红飘带;前所未闻的故事;红军战士们的英雄写照!

【篇二:我眼中的长征】

“若是阮唱歌你斟酌来听,闲闲摆过来互相依倚,良心恰尊严称斤在拼,这款的世界按怎趁令,红灯青影内有刀光剑影,兼红包替人黑白收惊,开阔的前门无法度行,原来是关挡在门埕……”这首罗大佑唱的一首歌,说明了我们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不怕困难,与作斗争。

在这漫长的长征路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1935年的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草地,那时有很多同志得了肠胃病,走得十分慢,到最后跟不上队伍。后来指导员让老班长留下来照顾我们。过了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板长发现池塘中有鱼,就给我们钓鱼吃,自己却吃鱼骨头和草根。凭着老班长的野菜和鱼过了一天有一天。里草地边越来越近了我们的病越来越重了。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地接近草地的边了,这天上午,老班长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像过节似的。但过了好久,也不见老班长回来,找到老班长时,他已经昏迷不醒了,我们都慌了,钓鱼的钓鱼,生火的生火。当一碗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时,他已经奄奄一息,说了几句话,就牺牲了。

像老班长那样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吗?他们坚持到了最后,结束了万里长征啊!

“一丝丝希望一丝坚持,一点点光明嘛着欢喜,长征的心情如何煞去,爱靠着甚人挽回身边,芬芳的土地犹原的梦,故乡的等待亲切的人,长征的真情永远相同,甚款的天赐甚款的人,一丝丝希望一丝坚持,一点点光明嘛着欢喜,长征的心情如何煞去,爱靠着甚人挽回身边……”

【篇三: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是幸运无比的。

虽然没有经历过战火烽烟,也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更没有经历过饿殍遍野……但是在我的心中永远铭记的是长征路上的艰辛,更难以忘怀的是漫漫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为了打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毅然离开根据地,开始了两年举世震惊的长征路。万事开头难,更难的是下定决心。我佩服毛主席的睿智、胆识和勇气,更佩服的是工农红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魄,我看到的是团结,是大家拧成一股绳,有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所欠缺的。

如果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经典诗句只能存在于教科书或者历史书中的话,我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它应该存留于我们每位中华儿女的心间,存留于我们的血液,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也许人们常常会忘却,但是我们不能忘却,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不能忘却,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肩负着让祖国更强大的使命。

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党,没有党就没有我们。如果说连外国人斯诺﹒索尔慈伯里都对中国长征报以崇高的赞扬,作为我们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为此而骄傲和自豪呢。

我们生活在太美好的时代,常常不经意间忘却那段艰辛的岁月,甚至是我们不愿意去回想。但是英雄永垂不朽,英名流芳百世,精神刻骨铭心。而我们则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做人,学做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长征岁月已往,长征精神永存心间。

【篇四: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描绘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精神。

1933年10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伤亡惨重。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至此,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

在漫长的长征途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袋干粮》等等。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以鱼钩为线索,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品质与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蜿蜒曲折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他们穿越在枪林弹雨之中,英勇冲杀,击退敌人,克服种种困难。

终于,在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达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漫漫长征途中,红军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不畏强权,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长征精神,把这种精神化作学习的动力,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五:我眼中的长征】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家喻户晓的。

从1934年开始,红军战士们迈开了长征的步伐。在慢慢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还有许多难以想象到的困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广大干部表现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靠着英雄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红军冲破了一道道敌人的封锁,越过了一道道艰难险阻。他们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2个省份,占领了62座城市。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是无人不晓。一直到1936年,他们才到达根据地,行程有两万五千里!

长征路上,有多少个生命消失了?又有多少个人坚持到最后呢?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信念!是每个战士心中坚定的信念。他们宁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也要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心中的信念,千千万万的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浴血奋战。因为有信念,所以才不怕那千难万险,因为有信念,所以才不怕雨雪风沙。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

细细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不也是一种长征吗?当然,这比长征的时间要长得多。学习就象爬雪山,你再不喜欢的事也要做,要不然,你就翻不过这座“大雪山”!学习也象过草地,要仔细地看前面的路,不然就会陷入“沼泽”,永远也爬不起来。但我们要学习红军,再难走的路也得走,再难爬的山也要爬!只有勇敢地面对一切,就能挺过去!

这就是我眼中的长征,以及那刻骨铭心的长征精神。

【篇六:我眼中的长征】

在我心目中,长征是一种奇迹,是一种由我们伟大的人忙民领袖毛泽东主席带来的奇迹。

1934年10月16日是个触目惊心的日子,因为那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的日子。1936年10月,那漫长的岁月中,长征已惊天动地地走过。中国工农红军也已经从当初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到了陕西甘肃。

1933年10月,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一路上遭敌人围追堵截,红军虽英勇冲杀,但因敌人太多,好在顺利渡过了湘江,可人员却已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了。敌人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就座等红军前去。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会合。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接着红军又马不停蹄地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大雪山。

经过了二年红军终于到达甘肃。在我的眼中这次长征不仅要有好的领袖,更要有好的团队精神,这是一次重大的胜利,更是一次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要学习这种长征精神!

【篇七: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1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至现在大约82年了,那一天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就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日子。毛泽东领袖曾经作词赞美红军长征的历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因为没有长征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此过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而且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红军长征,一个不能让中国人忘记的史诗,它记载中国在建国前英勇抗敌的伟大壮歌,记载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不低头,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老师们也总是用长征精神来激励我们,使我们不畏艰辛,奋发直前。

所以,长征是我心中永远是一个伟大无法替代的历史。

【篇八: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这是一个严肃而奇幻的一个词。在参加过长征的老人们心中长征就是坚持,困苦甚至是死亡的代名词;在数届领导人的眼中长征是胜利是老一辈中央领导人机智的代名词;在爸爸妈妈们的眼中长征是所有我们拥有的根源,是深深的感激……然而在我的眼中长征是彭德怀的大黑骡子,长征是历史书本上的一段文字,是幻想中吃着草根皮带的战士们。

小时候,很小的时候就从书本上生活中不只一次听过长征这个词,然而我对长征的第一映像来源于小学的一篇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彭德怀作为中央红军的一名指挥官竟然连一匹马都骑不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匹黑瘦精干的大黑骡子,这反映了什么呢?是彭德怀的个人勤俭的高贵品质吗?这里的他显然不是,而是反映了当时中央红军被迫转移战略根据地的被动性和平穷啊!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小时候当做神话,甚至质疑过的“传说”——红军过草地时没有粮食就吃草根,吃皮带。

这是真的吗?在现在半夜闲来无事打开冰箱就能吃到夜宵的我们来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又硬又厚的皮带,泛泛着苦味的草根怎么可能成为我们祖先当时唯一的龃上之食呢?带着这些疑问质疑时光悄悄流到了我读起历史课本的时候,这是一件长征时再典型不过的真实事件。长征时攀雪山,过草地,从根据地带出来的粮食怎么够这些体格强壮,没日没夜行走于深山巨谷中的战士们吃上很就呢?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和一些战士一样饿死在长征的漫漫长路之中。现在再来看看这件小时候在我眼里不可能的滑稽搞笑的事件,似乎变成了一个血腥心酸的事情,是战士们坚韧意志的论证。

这就是我眼里长征一个血腥的,令人谈及变色的长途旅行。如果时光重来一次人们还会选择长征这条路吗?我不知道,我的眼中没有答案。

【篇九: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红军为了打破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在毛泽东的指挥与领导下,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是,长征路上,有多少个生命消失了?又有多少个人坚持到最后呢?

在红军战士中,有一位“贾婆婆”,是红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里年龄最大的一位,叫贾德福。其实她并不大,只有二十七岁。在长征时,无论爬雪山,还是过草地,她总是背着几十斤重的粮食和一口大铁锅,甚至在负伤的时候,她也不同意让其他同志来帮她背。大家都很尊敬她,所以喊她“贾婆婆”。最后,“贾婆婆”因为长期劳累倒在了长征的路上。“贾婆婆”的事例难道不是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真实写照吗?

万里长征,坚苦卓绝,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冰天雪地的雪山,使多少人长眠于此;荒凉潮湿的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但他们没有放弃!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由于经不起挫折的考验,最终失败。革命志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挫折更大,他们面对着生死的考验,他们不怕牺牲自己,给全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我想: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勇于面对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就算是失败了,又算得了什么?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教训,不断地充实自己。

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十: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丰碑。

长征是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一共转战十四个省,全程两万五千里,红军没有充足的军需供应,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们以草充饥,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激昂雄浑的画卷。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突破敌人一道道关口,用生命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事。

从长征胜利到现在,已有很长一段历史了,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依旧印刻在后人脑海中。我们要缅怀先烈,用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珍惜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作文

【篇十一: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又读起这首《七律·长征》,脑海中回荡着的是曾在睡梦中想象了无数次的长征景象,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不仅预示着中国新局面的开始,更是表现了中华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恶劣环境下勇往之前的高尚品格。每每在梦中,我总是幻想自己也紧紧跟随着红军的步伐,那一幕幕史实仿佛都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眼前。我似乎看到他们在巧渡金沙江时的聪明睿智;在飞夺泸定桥时的意气昂扬;在强渡大渡河时的英勇无畏……

在我眼中,两万五千里不仅是脚底下的路,更是心中朝着信念与梦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历程。

记得小时候,爸爸教我骑自行车,我越是害怕,爸爸就越是放手让我一个人骑。刚踏上车,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这不禁令我感到后怕,唯唯诺诺的不敢上前,这时爸爸发话了:“如果你连这小小的困难都不能够勇敢面对,等你长大后更会经历更多的磨难,你却不敢向前,难道就一直止步不前么?”我愣住许久,没有说话,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此时此刻的我就应当像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大步向前,不畏艰险。更何况这是比那两万五千里路不知简单多少倍的事啊!又有什么理由就放弃呢?想到这,无形之中带给了我巨大的力量,支撑着我再一次跨上了自行车。这时的我昂着头,挺着胸,就像一名战士。我毫不犹豫的再一次跨上车,用尽全身力气一蹬,这一次,我没有摔倒,而是朝着远方奔驰,更是向着梦想前进。

也许我们生处和平年代,与“长征”这一词相隔甚远,但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长征。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面对着前方未知的考验,它们带给我们或大或小的困难。在这时,我们所需的就是一份坚定的“长征精神”,没有不经风浪的船,亦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而成功战胜它们的秘诀就是勇往直前,不惧怕困难,困难自然就会惧怕你。

【篇十二:我眼中的长征】

未来的路途是我的梦,过去的长征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我们也有:团结乐观,勇敢顽强……七十年后的现在,长征精神依然熠熠生辉。长征是可怕的,曾夺去了无数的年轻生命。

长征,十分艰辛,红军战士却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过祁连山时,祁连山一片寒气所包围着,没有人烟,没有生机,也没明确的道路,只有密密层层的刺丛,无底的沼泽,参天的原始森林,红军战士却毫无畏惧,永不放弃。他们的衣服被刮破了,皮肉也被烂掉了,粮食已消耗殆尽,只能采些野果来充饥,野果子吃完了,啃树皮,树皮啃不动了,身上的皮带在红军战士们的眼中,就如奢饰品,山上寒风凌冽,风雪交加,晚上睡觉时,他们围靠在一起,烧掉了无数的树枝,薄薄的裤子。为了取暖连裤子烧了几个大洞也不知道,直到被刺骨的寒风吹醒,这才发觉,一些人被冻成了冰雕,一些人被埋在了雪堆中,还侥幸活着的,眼毛上都是白雪,活像一个雪人。任何一人看来,这样就已经绝望了。

面对这样地狱般的处境,红军战士们依然坚持不懈地行走着,前方昏天暗地,雾气弥漫,后方有密集的炮弹,敌人的追赶,红军的一些部长为了掩护其他队友,转身迎敌,亡的亡,死的死,英雄壮士壮烈牺牲在沙场上,这般的情况下,在我看来,这已经束手无策了,一筹莫展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把自己剩余的粮食留给队友,自己却在路上死去,山上,部长们把自己的棉衣分发给士兵,自己却在荒山野岭里冻成冰雕,被抓住的士兵,宁可自杀,也不愿做敌人的俘虏……一件件的历史事件,编成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我突然变得十分渺小,怎能比得上红军呢?他们的英勇无畏,关心他人,团结互助……如今。在我看来,长征是会使人无所抗拒的,让人变得顽强起来。我的长征路现在才开始。

有了红军的伟大精神,有了历史英雄留下来的力量和智慧,我的长征路一定会辉煌。在那之前,我不能舍弃红军的精神。

【篇十三:我眼中的长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红军长征的理解也不断产生着变化。

小时候,曾听爷爷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对长征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爷爷问这问那。“爷爷,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啊?”“那是因为红军要摆脱军队的包围和追击呀!”“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去追击红军?”……那时的我还是太小,不懂得红军的苦。

之后,我上了小学。再次听老师讲起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有那么多的问题了。那时我对红军长征的原委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懂得了红军长征辛苦,他们翻过无数座大山,越过无数条大河,行进了25000里才到达目的地。在这期间,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争,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军数百个团。自从我了解了红军的宏伟事迹,便由衷地对红军的英勇无畏而崇拜佩服不已。

直到今天,再次想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又有了新的体会。体现在红军们身上的各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这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们什么困难没有遇到过?枪林弹雨、急流险滩、挨冻受饿、病魔缠身……但在面对这些困难险阻时,红军们并没有畏怯、退缩,而是坚强地去面对,咬着牙闯过难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因为红军英勇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才使长征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我们也应该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面对困难,从容的面对,不放弃,勇敢的闯过去,就会取得成功。

从革命的方面来说,红军长征粉碎了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红军长征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赞颂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