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鱼作文800字

文章 2019-07-15 10:44:06 1个回答   ()人看过

每个人的舌尖都珍藏这一段故事,每一家的餐桌都流传着一种家风,随着时光愈远愈浓,熟悉的味道在舌尖的涌动越强烈,打开记忆的闸门,任什锦流年里的往事从舌尖涌动至心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鱼作文800字,吃一口鱼,甜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溢满舌头,涌上心间。

1舌尖上的鱼作文800字

一次在饭店里吃到弹涂鱼炖豆腐,那个汤的味道美极了,勾起了我对弹涂鱼的许多记忆。

小时候,在家乡的海里,潮水退去了,一大片滩涂就裸露在阳光下。这时候,滩涂就是弹涂鱼和滩涂蟹的天下。它们从洞穴里爬出来,尽情地享受属于它们的时光。

弹涂鱼一会儿静静地蛰伏在浅水里,露出半个身子,鼓着大眼睛,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一会儿两鳍一张一张地像蜥蜴一样在地上爬行;一会儿蹦蹦跳跳,互相追逐嬉戏着,使乌黑平静的滩涂平添了几许灵动。弹涂鱼是一种很特别的鱼,涨潮的时候钻进洞里,以躲避随潮水而来的食肉鱼类的攻击,退潮的时候从洞里出来寻食,还喜欢趴在滩涂上晒太阳,喜欢离开水做跳跃运动。它那满是花斑的身子,用快乐舞者蹦跳的身影,敲打着生命激情的鼓点,挥洒着生命的一丝丝快意,总是挑逗着孩童的目光,不由得让人手痒起来,扑向前去,可总是扑空。

弹涂鱼也叫跳跳鱼,因为它的头像老虎头,也有人叫它虎鱼。家乡的弹涂鱼有两种,一种小的,只有三四厘米长;一种大的,有十多厘米。大的不多见,而小的满滩涂随处可见。别看弹涂鱼那么小,可它鬼精鬼精的,抓它可不容易,三蹦两跳就躲进洞穴或者隐身于烂泥里而了无踪影,可以把你逗得团团转而一无所获。过去,在家乡有一种说法,说是吃弹涂鱼容易起旧疾,因此也颇受冷遇。大人走在滩涂上,对那些小弹涂鱼总是视而不见的。对于大的弹涂鱼,有经验的人还是有办法捕抓的。这种办法是,在退潮的滩涂上找到它的洞穴,把洞口封住,然后在洞穴旁边用拳头钻一个深十几厘米、直径十厘米的洞,在洞上用海泥做一个盖子盖住,再在盖子中间用手指戳一个洞。等到海水涨潮的时候,弹涂鱼就误入人们为它挖好的陷阱;再等到海水退潮的时候,弹涂鱼就再也出不来了,揭开盖子就抓到它了。这种办法需要的是经验和时间。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榨过油的花生饼舂碎、炒熟后洒在水洼里,水洼里所有的鱼都晕倒了。这种办法需要经验还需要成本,看不准往往得不偿失。

弹涂鱼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有效地保护了自己,而且那时候家乡人真不知道弹涂鱼炖豆腐的味道是这么的鲜美,也没有想出对付弹涂鱼更多的办法,所以弹涂鱼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滩涂上生活、繁衍后代。现在人们发现了弹涂鱼的美味价值,上了饭店的餐桌,敢于“赌命吃河豚”的人们还怕什么“起旧疾”,它的命运可能就有些不妙了。果不其然,在一次回家的时候特地到滩涂上看了一下,好久好久了才看到一两只极小极小的弹涂鱼。再看看不远处正在崛起的化工城,心里想,弹涂鱼将永远告别这块滩涂了。

在家乡,不只是弹涂鱼行将绝迹,蛙声也早就听不到了,萤火虫也早就看不到了,一种又一种的生物在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不知别的地方弹涂鱼可曾安好?据说弹涂鱼可以人工饲养了,不知那里的弹涂鱼生活得怎么样?

2舌尖上的鱼作文800字

鱼的美味,中国人自古就喜食。商末姜子牙曾垂钓于渭水,孟河老夫子曾发出“鱼我所欲也”的感叹,仓颉造字,把鱼、羊合烹称为“鲜”。鱼在京朝美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

旧时老宅门里,不管大户小户,差不多家家都在院里种着花椒树。每年阴历四月,院儿里的花椒树一开花,街上挑担推车的小贩们就接二连三地吆喝上了:“哎嘿,黄花鱼哎!”老北京人一到五月端午节有吃黄花鱼的习俗,所以除了王公大臣宫贾商绅们,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大多能吃上鲜嫩的黄花鱼过节。鲜黄花鱼和鲜花椒蕊,都是节令中的尤物,二鲜同烹,当然鲜美异常啦!最后把撒好花椒蕊的鱼上笼屉稍蒸,老北京把上锅热东西谓之“串一下”。先煎后蒸,所以叫“煎串”。鱼未入口,已有香气袭人,乃是鱼香、汤香、花椒蕊香三香合一。浑然天成,芳醇无比,既可下饭,又可佐酒。直至清末,睿亲王府每逢暮春,都要精烹此菜以悦口鼻。据说末代王孙金寄水先生幼年在府中特别嗜好此菜,老来每每忆及,还是津津乐道,不改初衷。

睿王府吃黄花鱼独出新裁,叫“煎串黄花鱼”。一看这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如今街面儿上卖的油炸鱼肉串、羊肉串,其实这是两码事。这里的“串”,是串屉儿热熟东西的串。做这个菜,先把鱼拾掇干净,在鱼背上划三刀,刀口上抹酱油,待酱油味儿浸到鱼肉里,下油锅煎,油别太热。煎罢盛出装碗,在鱼上浇高汤,配上清酱肉丝、熏鸡丝,洒上葱、姜、海米、香菇、玉兰片、盐、糖少许,最重要的是别忘了佐以鲜花椒蕊。

说到吃鱼,我倒想起清末另一位食鱼“爱好者”那王那彦图。清末北京的王公府第虽然很多,但住的大多是满族和内蒙古的王爵。外蒙古亲王在北京设有府邸的,只有那王府一处。那王的祖先策凌因为帮助朝廷平定厄鲁特叛乱有功,被皇帝封为那亲王,并且“世袭罔替”,历代袭封。除此之外,还获得了两次尚主(娶公主为妻)的殊荣。那彦图是第七代那亲王。为了辖制外蒙的势力,慈禧重用那彦图,使他与岳父庆亲王奕劻权倾一时。

那王对中原厨艺青睐不已,每顿饭都得吃得水陆杂陈,珍肴交错。他从老丈人奕劻那儿学来了做“香白酒”的要领,在那王府如法炮制,长年饮用。

那彦图喜欢吃“卫水银鱼”。卫水,指今天的天津水域。这里盛产一种小银鱼,炒着吃味道极嫩,是鱼中的贡品。清人曾有“草桥荤芥大于杯,卫水银鱼白似玉”的美称。每年春节,直隶总督为了讨好慈禧的红人那彦图,总要亲自把卫水银鱼送到那府。那府的高级厨师就把小银鱼择净,用鸡蛋炒成,那王每食此莱必胃口大开。因其珍贵,故京城百姓食者不多。现在北京的名饭庄“丰泽园”还做此莱,炒银鱼吃起来好像还有一种鲜黄瓜的清气,爽口爽心。

3舌尖上的鱼作文800字

我幼年的时光是在湖南常德的乡里度过的。常德乡里的青山与水田之间分布着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乡里人称之为堰塘,没有湖泊那样广大,却也足够清深可供吃用或浇灌。自然,那里也有鱼,不过那些鱼却并不是放养的,那年头似乎还没有专业养殖的概念,它们是天然就生在那里的,不归任何人也归任何人……想弄鱼是很简单的事,连小孩子都可以“伺鱼”:由大人把旧的蚊账布或白纱布缝成一个敞开的有四方底的口袋(口子要比底子小的),用两根棍子撑起,再拿一条绳子系在两根棍子交叉处,绳子另一头挑住一杆长竹竿,伺鱼的工具就做成了;使用的时候,往口袋中间放些饭粒拌鸡杂碎之类,再放一块砖瓦渣,让口袋沉入水中,傻鱼儿们便会受诱纷纷前来入袋,这就叫“伺鱼”——我想应该是这个字:“伺”,伺机等待的意思。

那些年我长住外公外婆家“作客”,伺鱼也差不多是我惟一的“贡献”——虽然伺来的大部分鱼都是我自己吃了。我扛着竹杆,从一个堰塘到另一个堰塘,将口袋沉下,在旁边尽情玩上一阵子,等想起时——当然不能太迟——提起竹杆,口袋出水,鱼儿便在袋中了,那真是有趣的游戏!虽然伺到的多是些小鱼(还有小虾),小鱼煎炒起来那味道才好呢!这些鱼一时是吃不了的,尤其是暑假里,我几乎天天要去伺鱼的——外婆便帮我把鱼拿到太阳底下晒成鱼干,如果连着几天都没好太阳,那就只能放到锅里烧柴禾焙干了:开学后要每天包(午)饭到学堂,火焙鱼是最好的下饭菜。

有时候外公也帮我伺鱼,不过他的工具和方法都比我高级,他把竹子片得薄薄的,织成一种带空洞洞的篓子:篓子开口向内呈喇叭状,鱼儿好进,却不好出;头天晚上把篓子扔进堰塘里,第二天早上去收蒌子就行了。这样可以伺到稍大的鱼——也不会太大,野生的鱼都长的很慢,且不会长大太。这些鱼一般是现蒸了给我吃——将鱼剖洗干净,放在碗里,滴几滴茶油,撒几粒盐,什么葱姜蒜都不用——蒸饭时将鱼碗放入,稍后,鱼与饭的香气便一起飘起来。

这些鱼都是很有营养的——至少,不用担心它们是不是有毒饲料喂养出来的问题——长大后我的头发一直很好,乌黑乌黑的,我总以为是它们的功劳;另外我对我的健康状况也还满意,我也相信这是幼年打下较好的底子——在外公外婆的照顾下——的缘故。……我的这些记忆,是不是也可以成为第九频道《舌尖上的中国》:一部描述中国各地美食、间中展示风光人情的电视纪录片——的素材呢?不过,虽然我也喜欢这个节目(事实上,几乎在纪录频道一开播我便是它的忠实观众),但是我觉得这个节目对那些穷乡僻壤的生活未免有些美化,使得它多少显出一点矫情和做作来。湖南的乡里有我幸福的回忆,即使如此,我也知道,至少在那些年,乡里人过的都是很辛苦的。宁静的田园也常有危机四伏……不过,食物的美味是真实的。那甚至是可以深入灵魂,令人铭记终生的——以上种种感受,均产生于我重又吃到来自湖南的正宗火焙鱼之后——那肉质真是细实,那真是湖南乡里的风味——便证明了这一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