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赤城哲理故事

文章 2019-07-16 04:02:17 1个回答   ()人看过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是我现在的幸福时光。

母亲八十多岁啦,记性真的好。常常和我念叨原先赤城的模样,说一闭眼就想起来了,可惜我不会画,再过几年恐怕就记不住了。我说,可惜我也不会画,要不你说我记吧。

母亲说她小时候的赤城城东西南北向都是1里13步,方方正正。而且是先有云州后有赤城,赤城是照着云州建的。城四周都有城墙,城墙可厚可高了(县志载:城周3里184步,高3丈,顶宽1.5丈,底3丈)。但只有北、东、南三面有城门,西城墙没门,城门上还建有城门楼。要到西边的奶奶嵯、孙家庄、汤泉得从北门或南门出城绕道奔西去。而且北门和南门不对称,北门偏西北,南门和鼓楼对称在县城的中轴线上。东门偏东北,在南门和东门外还建有门圈儿(既:瓮城),南城墙的东南角还有一个小南门。鼓楼位于县城中心(县志载:鼓楼台基为砖砌拱门洞,上为两层歇山顶砖木建筑,面宽和进深均为五间。门正面刻“俊明”二字,背面门额为“控驭”。楼上还曾挂有“霞城翠秀”、“文光射斗”、“天开文运”、“壮观”等扁额),鼓楼前还有牌坊。城中有南北向两条主街,一条就是位于中轴线上的街以鼓楼为中点,南面的叫鼓楼南街,北面的叫鼓楼北街;另一条在西面和北门对正,叫西大街。东西向也是两条主街,一条在鼓楼前,鼓楼以西叫鼓楼西街,鼓楼以东叫鼓楼东街;另一条东西向的街在城南与鼓楼南街交汇,西边的叫府安西街,东边的叫府安东街。这四条主街比较繁华,缸房主要开在鼓楼西街,酿酒制醋。鼓楼东街多是日用百货的商铺,还有裁缝铺。鼓楼南街上最有名的有两个药铺,一个叫天和德,一个叫同和城,都是河南人开的。城隍庙坐落在府安西街以北的西大街上,也有把这段西街称为城隍庙街。城隍庙的南面便是坐南朝北的大戏台,戏台后面就到了南城墙根啦。西大街往西还有条小西街,西大寺就建在那,占地面积很大,想必规模规格都了得吧?乡公所也在小西街上。赤城城里有名的几大望族乔孟李侯安的乔家孟家安家的大宅院就坐落在西大街上,由此可见西城是繁荣昌盛之地。而县衙坐落在府安东街上,门口有两只石狮子蹲守,门前还有一巨大的影壁,当然是坐北朝南啦,衙门口朝南开嘛。在县衙的东面还建有文庙,每年的正月初七,城里的乡绅望族或寒门学子都要在此祭拜以求功名。县衙的前面也就是府安路南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东有一高台,可搭戏台唱戏,有活动也可做主席台,过年的时候还可在此搞文化娱乐游艺活动,母亲说她小时候就在哪看过扭秧歌,玩过“忽悠悠”(也叫转黄河,如转迷宫。是用秸杆按九曲黄河图扎起来,点羊油灯。转进转出很废时,为图吉利。)。城里有两所学校,一所就在这小广场的东边是男校,另一所在西大街是女校。城东没有主街,都是陋巷,所居也多是平头百姓,务农或手推肩挑的小商贩。但城东还建有一内城墙,这是城北、城南、城西所没有的。内城墙外称为东关,铁匠铺、棺材铺、篾匠铺还有锣匠、席匠、毛毛匠都在东关开张。在内城墙的关北段还有个小东门。……赤城街上还有个旗杆院,坐落在鼓楼东街的二道巷里,也曾是高门大院带左右偏院,几级石阶进院。门前蹲着两只石狮子,门外左右分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旗杆有尺把粗,被两块石条牢牢的拱围形成基座,基座前还有半米有余见方二尺多高的石墩,旗杆顶部是锡制的葫芦状的顶带,南房临街的屋檐下的后墙上挂着一溜牌扁。这就是栽杆挂扁的郑家,虽不似乔孟李侯安家富庶,却也曾显赫,赤城城里仅此一家。具体是因何功名受谁封赏,牌扁都题着什么字,母亲已记不清了。只所以提这院是因为这曾是母亲的祖屋。

要说赤城不能不提北山,因此山在县城北面而称北山,从前也曾叫松树梁。这是因为站在古县城中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山上东西一字排开的两行古松,最早有28棵,古松需几人合抱而围,苍劲而伟岸。尤其山顶西部几棵,成群的灰鹳筑巢栖息之上,每到傍晚,盘旋而落,蔚为壮观,为古老县城添了灵气。如果站在北山之巅俯瞰古县城,鼓楼高耸,城墙四壁合围,街衢纵横,商铺林立,炊烟袅袅,也着实一个宜居之地。城外还有两条河犹如玉带绕城而过,一条是城南的汤泉河,一条是城东的白河,交汇在东门外。每到春暖河开直至秋末,午后暖阳下,大姑娘小媳妇小脚颠着碎步,挎着包袱,拎着棒槌赶往东河滩,找一处浅岸,搬一块光滑的大石头,将衣被沾水后槌打起来,然后河滩的草地上便花花绿绿的绽放起七彩的云霞。

……

这便是母亲心中的赤城。

又或许只是母亲记忆中的又描述不清的一些残片,被我这拙劣笔触拼凑出的赤城,早已谬之千里,但它仍是母亲和我心中的城池,虽已远遁,却永不消逝。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