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的好姐妹成长故事

文章 2019-07-16 04:38:35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科学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如今大家在科学育子方面都有很多体会和感悟。在这条路上,我们心怀希望、探索前行、互相分享。

这一次,让我们从“对牛弹琴”这个典故谈起。或许我们都不止一次地用这个词语讽刺过身边的人。当别人听不懂、不理解自己,得不到共鸣的时候,我们就用到这个词语;有时候家长们也会把这个词语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除了武断地阻碍了沟通外,对科学育子毫无裨益。

而你是否记得“对牛弹琴”的下文如何?我们重温一下这个典故。《弘明集理惑论》(见注1):“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弹奏高深的“清角之操”,牛照旧吃草,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所以不理。再弹奏一首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唤的乐曲,那牛立刻停止吃草,踮着小步,摇尾竖耳地听起来。

曲高和寡,有时候我们教导孩子,不是孩子听不懂,而是我们的方法不对。对牛弹琴典故的前半段与后半段结合起来,给我们以启迪,提醒我们深入学习,是我们科学育子应该借鉴的好方法。

几年前,曾有相关报道:英国一家养牛场,聘用意大利歌唱家给奶牛演唱,牛开心,产奶多;另一则:钢琴教师刘海川在吉林梅河口市中和镇开办了一家养牛场,给牛弹柔美的曲子,牛健壮。

牛且如此,何况育子乎?

我和女儿在相处过程中,点点滴滴,常常体会到说话、交流方式的重要。我跟女儿之间有很多称呼,其中有一个是“好姐妹”。在一次不经意的游戏中,我们扮作好姐妹,一起开心的玩耍,彼此体验到一种难得的快乐。从那次以后,我们经常以“好姐妹”的方式沟通交流:有时我们一起看场电影,比如《海洋天堂》,伤心处一起掉眼泪;有时我们一起看漫画书,比如经典的《父与子》,开心得一起哈哈大笑;有时一起做美食,体验劳动的乐趣;有时一起下午茶,共享休闲的时光;有时吵架,有时和好。春草、夏花、秋叶、冬雪,都印着我们共同成长的足迹,记录着故事的美好。

“好姐妹”也有经受考验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到家,我们边洗手边聊天,女儿说饿了,在学校没好好吃饭。我听了心里着急,第一反应就是说教,冲口而出的是:“你不好好吃饭,身体会出问题的,长身体的时候,你需要营养,以后你要多吃,不准浪费粮食。”本来轻松的氛围被打破了,女儿低声说:“知道了。”让人感觉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也让我马上意识到这个“曲调”不合适,这样“弹琴”不可取。我就此打住,自己先到一边调整情绪,放松下来,做其他事情。过了一会儿,我们一起吃水果的时候,看着女儿享用美味的样子,我对她说:“刚才谢谢你跟我讲实话,我心里真高兴啊,其实偶尔没食欲,吃得少也不要紧,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但不会每天都这样的,对吗?”这回女儿是真心地点头。然后,我们拥抱,并再次约定,以后还继续做“好姐妹”,彼此讲心里话。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断提醒我们,平等交流是科学育子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科学育子这件大事是由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构成,而成长也渗透在这些细节中。孩子的心,有可能因为不当的交流方式向我们关闭,也有可能因为恰当的“曲调”而向我们敞开。

教和育,没有高高在上;知与行,举重若轻。

“好姐妹”不只是一种称呼,也是孩子对平等交流的一种渴求,是彼此信任的一种肯定。

让我们与孩子敞开心交往,平等交流,选用合适的“曲调”。在漫长的育子道路上,我们携手并进。我愿意做“对牛弹琴的好姐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