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鉴赏:读书的方法

文章 2019-07-16 07:11:51 1个回答   ()人看过

最近经常为以前写过的读书笔记做注解,因为有时候跳跃太大,并不适合日后的阅读。在为我自己的文字做注解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和读书有关的问题,书应该怎么读,怎么读的书才能叫读好书,好书的定义又是什么,茫茫书海我们需要找寻的东西又在何方?这些都是问题。

读书应该是有年龄的划分的。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三国,老不读水浒。这就说明,同样的一本书,或者同样的一本可能还是异常经典的书,我们某些时候读的效果却不是最好的。余秋雨认为年轻人读书不宜展开太多,而是读一些最有价值的,重要的东西。他的这种理念我是赞同的,年轻人的时间虽然多,但是异常难过的宝贵,如果整天埋没在旧纸堆中也是非常不妥的。老气横秋的样子不适合当代的年轻人,倒是应该多出去走走,阅读一下大好河山才是年轻人的真正途径。知其大意,这是年轻人的读书方略。中年人的担子是越来越重的,承上启下责任是最大的,这时候要去读什么书,这应该是给心灵出了一个难题。这时候的心没有了往日的热情,又将进入灰烬的冷却时刻,要用什么读懂人间,是一个非常有深刻思想的问题。我觉得中年人当以中华的传世经典当做所要读的东西。譬如三国,譬如水浒,这个时间段内读出来都会有年轻时不一样的收获。毛泽东步走闽赣川陕甘的时候正值中年,他在行军路上看什么呢?看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说古代的名著他是一个宏大的资源,像太阳一样,可以照耀一个人的一生。至于人的老年时代,我就不敢妄下结论了,因为老人的智慧颇为高深,在阅尽一世沉浮之后,心态自然是明朗如水的,所以他们的兴趣就已经全然不是尔虞我诈,打打杀杀了,这些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在他们看来,多少是有点浮云的意思。

第二个,读书的客体内容充满了不固定性。书要怎么读,读怎么样的书有时候是一个人能力大小的直接反应。当下电子书是非常流行的,这些内容当中有精华,但不全都是,起码相对于纸质版的经典作品来说,他们是差得非常远的。所以说,同一种客体,主体对于他们的认识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金瓶梅》这个作品,内容里面民间口语和淫秽粗俗的语言较多,曾经是禁(jing)书。很多书在古代被禁的原因要么是违反了统治者的意愿,要么就是统治者感到有伤风化,其实影响统治的基本都被禁止掉了。王朝一更迭,这些书又出来了,生命力很强大,可见还是有很多受众去接受这个东西的。受众的目的有时候很简单。看一本毛泽东就想要做无产阶级领袖的人大有人在,读书有时候是这些人的工具。他们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一个硬性人物,但是不可能成为毛泽东。大众是无目的的,他们的头脑思维随着大流而走,缺乏自主性,还有不少投机性的读书。不管怎么说,还倒真是读了一些书,总比没有读的要好一点。

第三个,没有必要读一个人的全部作品,一个人的所有东西里面总是有污垢的。杜甫的诗写的很好,很多诗还是为了混沌饭吃跟在人家权贵屁股后面摇尾乞怜得来的。也不乏很多作家为了出名故意为之的作品,好的作品一尘不染,是出水的芙蓉,本来就很干净,无需任何的雕琢和加工。但这个并不是说只取一二,人的思想的完整性又是通过人的思想的多样性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这是一个怎么样把握的问题而已。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