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的7个经典的故事

文章 2019-07-16 11:19:29 1个回答   ()人看过

第一个故事:爱丽丝的故事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点评: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别人也无法帮到你!

第二个故事:游泳的故事

195x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最后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点评:目标要看的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与其用一个高目标给员工压力,不如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合适的目标是员工可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当员工经过努力之后可以达成目标,目标才会对员工有吸引力。

第三个故事:石匠的故事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 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点评:第一个石匠是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大的抱负;第二个石匠是职能思维导向的人,做工作时只考虑本职工作,很少考虑组织的要求;而第三个石匠说出了目标的真谛,这是经营思维导向的人,思考目标的时候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关联,从组织价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员工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德鲁克说,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它在做石匠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大楼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也说,当一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越一致,这个人潜能发挥就越大,就越有发展。

第四个故事:保险销售员的故事

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我从事保险行业,我的目标是在一年内赚100万!请问该如何计划我的目标呢?"老师说:“根据我们的提成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要做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也就是一个月25万,或者一天8300元业绩。这样的业绩,大既要拜访多少客户?”学生答:“大概要50个人。”老师说:“一天50人,一个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访18000个客户。请问你现在有没有18000个A类客户?”学生说没有。老师说:“没有就要靠陌生拜访。你平均一个人要谈多长时间?”学生说至少20分钟。老师说:“一个人20分钟,一天要谈50个,也就是每天要花16个多小时在与客户交谈上,还不算路途时间。请问你能不能做到?”学生恍然大悟:”我懂了,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是需要凭着一个能达成的计划而定的。”

点评: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目标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目标指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否则,目标定的越高,达成的效果越差!

第五个故事: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如果开始就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路吓到了。”

点评:目标是需要分解的,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更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最终目标是宏大的、引领方向的目标,而绩效目标是具体的、有明确衡量标准的目标。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每当实现了一个目标,我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个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挑战目标的信心是有巨大作用的!

第六个故事:幸岛短尾猴的故事

位于日本南部宫崎县的幸岛是短尾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对幸岛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洗红薯。195x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对短尾猴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在沙土里种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就把这些红薯留下了。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就作为食物来吃。由于在沙土里生长,红薯上经常粘着一些沙子,比较磕牙。后来有一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放到水里洗一下再吃,就不会磕牙了,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这些猴子也开始用水洗红薯吃,再后来,这些猴子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的猴子。于是有一天,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这就像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出现。

点评:一个人在小范围内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他的行为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而这种影响可以产生一种聚合效应。在目标管理里,领导带头谈目标、定目标、回顾目标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这种行为可以影响到经理层和员工,使大家逐渐培养一种目标管理行为,最终形成自我控制。

第七个故事:吴起不败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吴起一生中毫无败绩,可以说是不败的军神,在作战上号令严明,在寻常的出征途中愿意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赢得了士卒的爱戴,以至于士卒为其战死亦在所不惜。吴起在军制的改革抛弃了当时军事上士卒作战不积极的弊病,使所仕国家的军事远远强于其他国家。

点评:这个故事讲的是领导在目标管理中要拉下架子,平等对待部门或团队的每个成员,并提供顾问、教练、保姆服务,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团队的整体业绩。《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提到了一个仆人式领导的概念,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仆人式的领导会问员工五个问题:1、工作进展如何?2、你在学习什么?3、你的目标是什么?4、我能帮你做什么?5、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做得怎么样?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