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边城》精品教案

文章 2019-07-16 13:49:20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言:《边城》是20世纪中国小说最美的收获之一,被赞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小说描绘了作者沈从文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纯情的湘西地域风情。自然它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不少难处,下面是小编提供的关于《边城》教学方案,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

(一)在挖掘中深入

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篇)的阅读鉴赏,最忌游离于文本的表面,师生浅尝辄止,临“宝山”而空回;而应反复阅读文本,加以揣摩品味,挖掘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边城》一文,光知晓故事情节(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纠葛)、领略边城的山水秀色显然是不够的;更应领会沈从文通过《边城》所要展现的人性美。《边城》是湘西曾经发生过而又距沈从文渐行渐远的生活场景。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走进“边城”,感受“边城”人性,进而触摸沈从文的内心世界。

(二)在对话中生成

课堂将在“对话”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各自的解读与认识在课堂上交流、碰撞、激活,大家倾听、尊重,每个人都是自我学习的主体,也成为他人学习的客体(资源)。

教师备课之前,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要发现文本中最有语文味的东西,如词语的使用、句式的表达、写法的运用,话语的表达等。但“备好”的东西绝不是在课堂上全要抖落开去的包袱(教得),而关键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点拨,能自己感悟到多少(习得)。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 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内容】

小说节选部分(即课文)可以分作两个内容来处理:

(一)“田园诗的杰作”

课文一开始从“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写起,落笔在“端午日”上。这天,乡民们穿新衣、吃肉、喝酒、看赛龙船、捉鸭子,“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沈从文从出生至十五岁入伍,一直生活在湘西凤凰,故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无不融入他的血液之中。这一切在他的作品(如《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中有生动地体现,阅读时,湘西优美的山川、纯朴的乡民、新奇的民俗迎面而来。

(二)“人性至善”的赞歌

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爷爷的慈爱、守职、憨厚,顺顺的仗义豪爽,天保兄弟的勇敢干练,翠翠的乖巧体贴、多情善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人性”美得令人心灵颤抖。

【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要求

1、通读《边城》全篇(有条件的话,观看电影《边城》,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

2、把握《边城》的故事情节

3、搜集关于沈从文及《边城》的资料

第一课时

1、了解沈从文及其代表作

2、把握《边城》的故事情节

3、感受作为“田园诗的杰作”的《边城》

第二课时

1、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人性皆善”的《边城》

2、探究小说的创作主旨

3、品味小说中的语言描写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阅读法、文学鉴赏法学习文本,采用问题法和讨论法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1、感知作者笔下边城的风景、风貌、风情

2、欣赏细腻传神的语言描写

3、体会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中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

走进人物心理世界,体会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